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2月18日

漾濞县阿尼么村——

农文旅融合引领 家门口就业成真

□ 通讯员 吴亮飞

“我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了一段时间,听说村里正在大力发展旅游就回来了。”返乡大学生李蕊回到家乡后做起了村里的讲解员和咖啡师。

近年来,漾濞县阿尼么村立足本土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党总支牵头引领、合作社自治管理、专业公司运维经营、农户入社入股的“4+”联农带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

发挥致富带头引领力

推动村民“有人带路”

坚持组织引领。采取“两推一选”,突出“双好双强”,选拔优秀党员、致富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成立阿尼么弹三农合作社党支部,组建村务监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议事会等“一部多组织”,组织化推动集体、公司、群众融合发展。

坚持能人带动。积极回引有志之士,组建三农合作社人才库,积极吸纳音乐影视创作、种植养殖、中草药、雕刻绘画、石匠木匠等各类专业人才,成功吸引云南省著名民族音乐人李永康,电商达人朱娅,青年创业者李江女,乡土能人李波涛、李稳果,退役军官代进魁等20余名致富带头人参与发展,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

坚持公司推动。2018年,回引昆明胖核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返乡投资1200余万元创业,建设音乐文化影视创作基地,建成以石头为元素、艺术为韵味、乡愁为底色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让昔日的石头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也让群众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盼头。该公司与阿尼么弹三农合作社党支部深度合作,全面参与推动阿尼么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运维经营,每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余个,使用临时工500余人次。

激活优势资源新动能

推动村民“有业可寻”

老家蝶变民宿创收。鼓励引导村民经营特色民宿客栈,先后扶持开办了“007艺术农庄”“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阿妈的烟火家”“老支书家”“阿毕大叔家”“圆圆果果家”“老社长家”8家充满乡愁气息的特色餐厅和半山民宿,把农民转型成为商人。

土货荣登厅堂增收。通过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本地文创产品、农家土鸡、火腿、鸡枞菌、核桃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视频直播带货、线下等渠道进行销售,今年以来,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30余万元。

流转土地资源助收。通过土地出租、入股、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村中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利用价值最大化,目前,5户农户通过出租流转闲置土地创收8.75万元,利用闲置土地开辟经营铺面44个,实现户户有铺面。

发挥闲置资源扩收。巧妙利用闲置厩舍,打造了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二百五茶馆等休闲场所,并充分运用核桃林下空地,打造集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2000余平方米。阿尼么村通过积极盘活和联结各类资源要素,发展多元特色产业,开发多个就业岗位,切实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拓宽技能培训覆盖面

推动村民“有才加身”

实训提升素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村民素质提升行动,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协调相关行业部门组织农业生产、民宿经营、餐饮、电商直播等培训20余场次300余人次,提升村民多渠道就业能力。

实战培养人才。积极申报争取多个村庄建设项目,并在项目建设中培养和锻炼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优先使用本村劳动力,有效促进村民实现收入与技能“双丰收”。近两年来,各项目使用本地农民工1.9万人次;通过新增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带动年就业1万余人次,发放工资194.3万元,培训出师本地能工巧匠11人。

实操学习技能。民宿经营户以1户大户带动多户小户的“1+N”方式,联结友邻亲戚,作为固定劳务合

作对象和农副产品定点供应农户,目前,8户餐饮民宿大户共带动友邻亲戚务工42人,切实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推动亲邻学习掌握经营管理技能。

“今年来,阿尼么村外出务工25人中已有13人回村发展,1至10月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比2018年增加约2万元,大伙在家门口赚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红火。”阿尼么弹三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