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丽霞 史漾滨
公元1639年农历三月初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从大理洱源县城出发,在凤羽的天马山和鸟吊山之间,绕着坝子,做了七天的考察游历。“曲峡通幽入,灵皋夹水居”,这个桃花源般的存在,让徐霞客颇为感叹,这就是凤羽。
凤羽古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古时候为泽国,后因地质变化形成凤羽坝。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凤羽是重要的城镇,曾设凤羽县、凤羽郡等。凤羽的地名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远古时期白鸟到鸟吊山朝觐凤凰,因为天气太冷,凤凰为了保护白鸟就将自己的羽毛拔下来给大家保暖,凤凰因此而牺牲。“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这个故事其实也包含了凤羽人崇尚牺牲与奉献的精神。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只美丽的凤凰飞过这个坝子觉得太美就在空中翩翩起舞,落下的羽毛化为凤羽坝。
采于罗坪山的墨石经过切割、雕刻、打磨等10多道工序,蜕变为文房之宝,据史料记载,凤羽砚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凤羽的读书人外出赶考,曾把凤羽砚带到京城去,让凤羽这个充满浪漫想象的名字浸润上了文墨之气。
凤翔书院是凤羽古镇上的一个地标式建筑,建于清朝雍正四年,这里曾走出过四位进士,十一位举人,成为大理有极大影响力的书院之一。依托凤翔书院的建立以及这里开创的“双语教学”普通话的推广,打开了凤羽白族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通道,凤羽成为较早包容与吸收汉文化的地方。
在凤羽古镇上走走转转,飞檐斗拱、精雕细刻的白族门楼,“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在讲述着凤羽过去的故事,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让我们可以了解茶马古道上的历史,触摸古老的甲马文化、土司文化、姓氏文化,感受白族的耕读传家之风。
尹氏土司府的墙上有徐霞客的画像,当年徐霞客与尹氏土司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是凤羽人对汉族朋友的接纳,也是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
“是谁走漏了风声,让世界知道了凤羽”。2022年这句写在书签上的文案在凤翔书院里的古银杏树上随风飘动,300多岁“高龄”,“旁听”了书院百年诗书的古银杏听到了新时代的风声。凤羽在寻找着与世界合奏的音符,英国帝亚吉欧观光酒厂落地凤羽、退步堂乡村度假酒店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羽正在奏响农文旅和乡村振兴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