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马海云 李煜杭 赵蔺林
自2012年复旦大学对永平县定点帮扶工作启动以来,校地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展现了从“帮扶一域”到“带动全域”再到“发展一地”的合作硕果。今年,为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朝着更高平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永平县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破题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四破并举”探寻深耕校地合作的破题之道,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组建“一个专班” 从阵地上“破壁”
“专班赋能”是校地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校地有机融合的全新赛道。为跳出“分行业领域抓校地合作工作”的思维桎梏,永平县另辟蹊径、先行先试,探索成立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和复旦大学挂职副县长为双组长的“高规格”工作专班,组建形成集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定向交流、服务保障、宣传推介于一体的校地合作综合阵地。专班成立以来,以“收集一份需求清单、开展一次综合调研、进行一次资料归档、形成一份工作总结、拟定一份工作计划”的“五个一”思路精准高效推进各项工作。专班人员分2个小组,赴7个乡(镇)、35家行业部门和企业开展调研1轮(次),收集各类问题诉求80余条,为深耕校地合作工作指方向、定思路、明举措。
借助“一股东风” 从形式上“破局”
有了阵地平台,如何借力发力、聚力助力是破局的核心。一方面,永平县乘着“风从沪上来”的东风,将复旦大学“最强大脑”和“最优资源”作为破局起势的关键,以校地合作为纽带,以打造“高校+校友+资金+产业+地方”有机融合发展共同体为目标,充分整合叠加校地优质资源,不断探索以才引才、以才引智、以才引资的发展模式,持续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建成果。另一方面,抢抓“势从博南起”的机遇,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医疗教育、科研孵化、人才培养等重点改革领域,以阵地平台为中心,聚集各方资源力量和部门联动合力,推动更多人才、技术、项目落地转化,集中破解一批改革攻坚难题,形成“一个阵地中心联动N个领域突破”的互融互通、协同作战合作格局。
创新“一批载体” 从问题上“破难”
如何推动校地合作工作更有抓手、更富实效?永平县探索“研学小院”建设对症破解合作形式不够丰富问题,以“一小院一特色一品牌”为主线,试点打造龙门乡“官上村—官庄自然村—大坪坦村”作为研学线路,逐步推广建设形成研学矩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复旦标识、永平特色的综合性研学阵地;实践数字赋能人才工作对症破解人才招引不够聚焦问题,开发“博南人才”小程序,组建“领军帅才库、技能匠才库、中青俊才库、行业英才库、银发慧才库、乡土贤才库、村组专才库”7个人才库,将行业领域416名人才作为第一批人才入库管理,以数字化改革实现靶向招引、精准引用;打造新媒体矩阵对症破解氛围营造不够浓厚问题,创新宣传载体形式,运用新媒体手段集中推出《云南永平:以“专班赋能”开辟校地合作新赛道》《守艺人》等一批成效经验。
做优“一份保障” 从思想上“破冰”
为让更多外引人才“愿意留”、内培人才“争相干”,从思想上破解人才引育用留难题,永平县以“不唯领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理念,持续在“聚焦急需短缺引、突出精准高效用、强化用心保障育”等方面下功夫,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出台《永平县柔性引进人才办法(试行)》,从引才对象标准、管理服务、政策支持、政策待遇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编制池”,相应配套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揽子保障,建成人才公寓60套。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难点攻关领域,给予项目落地、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一揽子”支持政策,通过建立“驻企店小二服务”机制、召开线下亲商恳谈会和线上招商座谈会等“破冰”举措,将服务保障落细落实、做强做优,以人才“思想破冰”推动校地合作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