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4年12月30日

“多条腿”走路 “打捆式”发展

大理州党建引领集体经济“蝶变”

□ 通讯员 施昌硕 李文霞 马海云

今年“十一”假期,漾濞县阿尼么自然村成功“出圈”,江湖小吃街、影视乡愁街等网红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44个“联姻店面”抱团发展,假期营业额突破18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效……一个曾经被称为“有女不嫁阿尼么”的贫困山村,一跃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乡村”。这只是大理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今,像阿尼么一样,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借势“蝶变”的乡村在全州竞相涌现。近年来,大理州坚持“政府引导搭台、村集体主角唱戏”的原则,因地制宜探索促进集体增收新模式,针对村级普遍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层次不优、利益联结不紧、增收后劲不足等问题,持续在组织带动、联农带农、人才带富上聚势发力,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深化利益联结、激励“头雁”领航等举措,有效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瓶颈。目前,全州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亿元,村均收入从2019年的8.57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7.1万元,10万元以上村占比由25%上升至93.3%。

组织带动有力:

“要素集聚”打造“大集群”

“攥指成拳,‘小个子’也能变成‘大块头’。”站在永平县村级集体经济创业示范园门口,一门心思研究村民致富路子的博南镇苏屯村党总支书记郭顺龙喜笑颜开,只因短短一年时间,在这片苏屯村曾经的“沉睡撂荒地”上建起了7000余平方米的商业综合楼,村级集体经济有了发展“宝地”。

永平县把准“村村之间‘肌理’不一样”的脉搏,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小、主体弱、同质化等问题,以沪滇帮扶为契机,采取“联村打捆”模式,将72个行政村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村级自有资金一并“打捆”汇聚到永平县乡村集体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立项目运营收益分成机制,对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实行统一管理,实现组织联建、资金联筹、地块联用、收益联享。

“联”起发展要素、“联”出产业集群、撬动产业发展已然成为大理州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大理州立足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大统筹、大联动、大整合作用,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3.85亿元,撬动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近3.4亿元。为确保资金用足、用好、用到位,采取强带弱、大带小、中心带周边、坝区带山区等“打捆”方式,指导全州12县(市)通过村村党建共建、镇乡资源共享、县市力量共融等形式,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81个,以点带面建设产业集群,打造了宾川县菜甸村党总支带领1272户小农户“打捆”发展现代农业、祥云县城东等4个涉农社区党总支牵头“打捆”组建云南祥联合商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智能供餐服务等县域产业集群品牌。

“我们实行‘州委书记领头挂帅、县委书记坐镇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前沿作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线落实’四级书记齐抓集体经济集群发展的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以‘打捆’方式打造产业集群的探索实践,让原先自发松散的抱团,升级为紧密全域的组团。”州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联农带农有方:

“利益联结”释放“大效应”

苍山洱海间的山水画卷是无数人的诗和远方。如何用绿水青山“联”起群众致富的“铁饭碗”和集体增收的“活资产”?大理市古生村依托生态农业、乡愁文化、旅游体验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做活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联动村内56户农户创业,打造了民宿、餐饮、康养、露营、旅拍等“家门口”的业态,全村年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4.8万元。

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常规动作”相比,以利益联结联农、龙头企业带农、集体经济促农、务工就业助农的“链式”做法,是大理州释放村强民富效应的“自选动作”。如何联起利益、链出效益?大理州坚持一手抓“资产盘活”、一手抓“资源联动”,建立“一闲置一方案、一方案一产业”的“边排边盘边建”机制,在资产盘活方面,以唤醒“沉睡资产”为主导,建立资产、资金、资源“三本台账”,打造农村集体“三资”州、县(市)、乡(镇)三级联网监管体系,对排查盘点的140.9亿元资产、39.69亿元村组集体资金、2146.18万亩资源实行“动态监管”;在资源联动方面,鼓励12县(市)基于比较优势,自主选择独立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或参股经营等模式,助推闲置资产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聚焦形成固定资产和保障投资收益的“双重效应”,建立健全“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探索产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造形成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村企联动型等8种具体实践模式。大理市荷花村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盘活4亿元土地补偿金发展学校后勤服务、商业综合体等业态,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300余万元、农户股金分红1000余万元;宾川县清河社区采取村企联动模式,盘活沪滇资金500万元建设特色果蔬供应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8万农户返乡创业、就地就近就业,增加集体收入44.6万元,户均增收2.5万元;弥渡县大荒地村采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发展蔬菜产业“双绑”机制,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6.63万元,户均净收入达26.89万元。

人才带富有招:

“头雁方阵”做活“大经济”

在祥云县七宣村,建民宿、开咖啡屋、开设瑜伽室、开展民俗活动……到处都能看到“乡村CEO”赵勇志忙碌的身影,作为参与乡村运营的职业经理人,他带领团队开发民俗文化、打造村居村落、植入多元业态。同样以团队赋能乡村共富的还有宾川县95后大学生晏林英,她带领124户农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把紫皮蒜销往全国各地……

从“鲜为人知”到“人头攒动”、从“无人问津”到“一夜爆单”,乡村“蝶变”的密码是什么?大理州探索以“人才带富”做强“头雁方阵”、做活集体经济,采取“外引专业人才干专业事、内培本土人才做家乡事”的破题举措,集聚培养一批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在外引专业人才方面,探索推行政策引才、平台引才、项目引才、招商引才等模式,实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兴村行动,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特别是今年以来,大理州探索实施农村职业经理人运营管理模式,培育30名“乡村CEO”助推集体经济破局起势。在内培本土人才方面,将配强村组“领头雁”、培育产业带头人、培养一线“土专家”等作为激活“雁阵效应”的破题招式,在12个县(市)中全面推行新农人培育、乡土人才培养等赋能行动,培养致富带头人3147人,推动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共富的“兴农人”。

与此同时,为激励更多人才参与村集体增收“主动仗”,大理州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才赋能把“蛋糕”做大、人才得利把“蛋糕”分好的带富共富理念,探索推出人才创新奖、集体经济创收奖、乡村发展增效奖等激励举措。同步健全完善考评体系,以县(市)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及年度提高幅度考评为主,按照质量和数量并重、速度与效益并重的“两个并重”原则,强化激励问效和成果运用,以精准科学考评赋能村级集体经济“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