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褚雪琴 尹亚萍
杨汝炫,政协巍山县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手工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小杨汝炫就受父亲制香技艺的熏陶,积累了很多挑选优质香材的经验,大学毕业后回家继承了祖业,打造了“和悦宣香”品牌。
2024年12月26日上午,杨汝炫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手工香制作技艺及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等话题与主持人进行交流。
继承祖业 传承传统技艺
主持人:请杨委员跟我们分享下您的手工制香事业历程。
杨汝炫:我出生在巍山县的一个传统制香世家,太爷爷辈开始制作手工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我这辈是第四代传承制香技艺。
巍山有着悠久的制香传统,香品多为日常生活用香,具有美饰、怡情、疾病防疫、药用等功能。巍山的手工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传承,它是一道工艺,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我奶奶从12岁开始跟随我太爷爷制香,我儿时放学回家奔向香房,奶奶会一边做香一边给我讲以前的事情。香房里的香气,承载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无形中浸润到了我的人生。
2015年,我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打算留在昆明从事宠物医生这一职业,但入职前的一次归家,却让我改变了就业方向。春节前我刚好回家休假,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年轻姑娘来到了我家,问我“杨奶奶在吗?我找她买香。”我说:“我奶奶在的,但买香你找我一样的,我可以卖给你。”老人家脱口就说“不不,我要找杨奶奶买”后转头便对她身旁的年轻姑娘说:“我要找的这个杨奶奶做的香非常好,我们用了几十年,这次我领你来买一回,如果以后我不在了,买香你也要记得来她们家买。”
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人他们家当年刚娶的新媳妇。这件事让我很感慨,别人买香都要代代相传,我们家的香到我这一代却没人接手了。那次归家,让我看到了顾客对我家制香手艺的认可,也意识到了这一份祖上手艺即将失传。当时,巍山从事制香技艺的人大多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青黄不接成为了巍山制香行业发展的困境,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没有年轻人接手,这份手艺可能就随着老手艺人的离开而消失。想到这些,我毅然决定回家继承祖业,传承传统制香技艺。
刚回家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担心和质疑。“你是回来考试的吗?你报了哪一个单位?”“做香能养活自己吗?”面对诸如此类的关心,我常常不知道如何解释。除了来自外界的声音,有的时候我也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我们这样小地方的一门小手艺,别人能看得上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生活里还需要传统手工香吗?我们的技术跟沿海地区的技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无数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质疑的漩涡中。后来,我去岭南及江浙等中国传统制香地转了一圈,这番游走让我信心大增,因为我看到基于东方传统的中国式香氛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回到巍山后,我一边从家族留传下来的传统配方中汲取灵感,一边又从现代化学的角度去研究精油等香氛原料的分子式,以这种融汇古今的方式开始研发新香。
突破创新 传统技艺走向现代
主持人:杨委员,您回到家乡继承祖业后,是如何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杨汝炫: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制香技艺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家主要制作大香和签香,只在年节或庙会时才有销路,若是想把这门手艺延续下去,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日常也能使用的新产品。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我到岭南及江浙等中国传统制香地学习,回来后信心大增,我明白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让非遗技艺融合时代特征,融入现代生活。后来,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融合时代特征。要让非遗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活跃起来,需要不断创新,找到传统制香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契合消费者的审美,适应市场需求,推动非遗生活化、年轻化和时尚化。2024年,我有幸登上央视四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巍山非遗传统制香技艺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后来,我们与巍山彝学学会合作,制作并使用了第一批南诏彝族祭祖节专门用香,让非遗与传统文化习俗紧密结合起来,活化利用;录制了双语节目,用英语介绍了手工香的制作,在“漫步苍洱”等具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现在,我们的香外观美、品质好、气味怡人,通过微店及回头客,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与民宿客栈的合作、客源的拓宽,更让小店每月营业额轻松破万,手工香得到更多人的了解与喜爱。
加强交流学习,开拓思维。2016年到2018年三年时间里,我每年都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去上海、福建、北京等地,到网络上比较火的香道馆、博物馆、香艺研究所里交流学习,探索香材医理,外出拜访各地香农,对比不同产地香材差异,深化调香试验。同时,在积极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通过电商经营、视频制作培训,让我借助新媒体“东风”让非遗产品“飞入百姓家”。这些外出交流学习对我来说帮助很大,开拓了眼界,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几年里,我奔赴全国各地,与不同行业人士碰撞出火花,从2021年开始,我带着我们的产品和体验课程,去了上海、苏州、北京以及省内各县市开展活动,与不同品牌方合作,与威士忌品牌本诺曼克合作出品联名香牌,承接保时捷品牌的活动,让我们的传统手艺与大家熟知的品牌产生联动。
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效果。我们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艺术再创作,将手工制作的物质产品转变为数字文化产品,提升传统制香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续,我将整理传统制香技艺相关的内容,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手艺的探索和学习的意愿。过去几年里,在接到来自县里甚至央视的拍摄邀请时,我们都积极配合,尽量借着媒体平台让这一份手艺被更多人看到。
顺应消费新趋势,开发非遗体验产品。一直以来,我们尝试开发运营手工体验、研学体验产品和相关服务项目。2020年开始,我们就陆续推出制作香牌、制作塔香、制作香囊等体验活动,在自家的店铺开展非遗手工香体验公益课。2024年,我们的工作室接待国内游客三千多人次,国外游客数百人,做好台湾同胞旅行团队接待工作,让国内外游客亲身体验我们的传统制香技艺。同时,我们还把非遗技艺与旅游相结合。古人历来喜欢制香、用香,由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在地文化,制作出了“松下踏歌”等香品和礼盒,在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中入选日用伴手礼,在2023年大理非遗文创大赛中获“最佳创意奖”,在2023年大理州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美好生活主题)中荣获文化非遗类银奖。
此外,我们还把香文化与甲马文化结合,选取部分有特殊寓意的甲马图样,制成甲马香牌,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我们把香与扎染和布扎结合,做成不同的扎染香囊袋和玩偶,里面填充我们的各种香材,每年都推出一套端午香囊礼盒。我们也重点推出香礼套装,依托大理旅游热的红利,适时推出一些伴手礼套盒,许多游客走的时候都会购买。
多措并举 传统技艺再放光彩
主持人:传统制香技艺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们今后在传统制香技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考?
杨汝炫:传统制香技艺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活态化的传承,需要培养更多人才,需要足够的场所进行展示和开展活动。二是产品的创新更迭困难,一款新香品的诞生,需要长达数月至数年的研发和检验。
为了传承和保护像传统制香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巍山县委、县政府坚持“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对非遗采取了内外扶持的保护模式。一方面,积极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定期补助保护经费,打造传习所进行经费扶持;融合“非遗+旅游”“非遗+民宿”模式,提供沉浸式体验,丰富旅游模式的同时开拓客源,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非遗传承人外出培训,通过电商经营、视频制作培训,授之以渔,让商家借新媒体“东风”让非遗产品“飞入百姓家”。在巍山县相关部门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关心帮助下,2020年我成为了巍山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巍山县手工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
对于今后的发展计划,我将定期组织非遗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非遗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培养专业的制香人才;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更多支持非遗项目的政策和资金;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香道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增强专业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走出去、学进来,向北上广深地区制香老师学习,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主持人:据了解,你为弘扬非遗文化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能跟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杨汝炫:我在大理州群艺馆、大理大学附属医院、大理州移动公司、巍山县移动公司、大理市供电局、大理市下关鸳浦社区都开展了非遗课堂,8月份赴北京开展了我们在北京的第一堂传统制香课程。并且我们会在每年的端午节与图书馆或者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非遗制香囊的公益课程,让我们的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为了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我每年都坚持赴各地讲授香道公益课,让更多的人感受香道文化的同时,也将这份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主持人:杨委员,请就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谈谈您的看法和打算。
杨汝炫:我有幸成为政协委员,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承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传统制香技艺研究和传承的手艺人,我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的记忆。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一古老技艺,作为政协委员,将用好这个平台,积极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