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世祖 左亚敏)近年来,祥云县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引领各类人才扎根基层、俯身耕耘,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专业人才服务团深耕田间地头。为推动乡村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祥云县聚焦产业培育、文化旅游、乡村规划、基层治理、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电子商务七大领域,整合县级职能部门的专家资源,组建了由94名专业人才组成的7支“万名人才兴万村”服务团。通过村(社区)提出服务需求“订单”、乡镇梳理制定服务“清单”、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需“派单”的工作流程,每月定期收集整理各村(社区)的具体需求,经过分类梳理后,精准派发到对应的人才服务团。各服务团采取技术指导、培训授课、合作攻关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跟单服务,将组团式帮扶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截至2024年12月,全县共打造人才组团服务示范村17个,完成“派单服务”123次。其中,“产业培育”人才服务团共开展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69次,举办专题培训6期,惠及700余名群众。
校地合作奏响乡村振兴和谐曲。祥云县以“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为主题,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组建了占地2641.72平方米的“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通过校地合作聚集农业科研人才,服务“三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服务站共进驻了13名专家教授和农业科研人才。2024年,服务站联合部门、乡镇、企业实施了5个农业技术实验与示范项目,开展了11场次秋豌豆育苗移栽、蚕桑精细化养殖、原生态蔬菜品质提升等技术指导和科普培训,成功申报省级科技项目研发经费350万元。同时,祥云县深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资源,拍摄了《先驱忠魂铸丰碑》思政课微视频5集,成功打造成为云南农业大学的“大思政课”基地。此外,祥云县还被纳入中国工程院的“西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研究范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农村经理人才开辟发展新路径。祥云县充分发挥丰富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大胆探索,率先在禾甸镇大营村引进以“95后”青年人才赵勇志负责的农村经理人运营团队,成功开辟了“乡村CEO”运营模式。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赵勇志团队就盘活村民闲置房屋12院,从留不下一个外来游客,到同时可以接待40多人且常常爆满;从没有新兴产业,到农文旅深度融合、多种新业态齐头并进。大营村委会七宣自然村被大理州列为“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村,传承百年的“哑巴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24年11月,七宣村已吸引500余人到村考察,迎来了400多名艺术家到村开展写生创作、文化艺术研学活动,成功签约10家不同类型的工作室入驻,新业态涵盖咖啡、疗愈、旅居小院、休闲书吧等。如今,七宣村半数以上的村民通过餐饮、住宿、民俗表演、农特产品销售等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