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源江
我的家乡在四面环山的洱源县炼铁乡大山峡谷里,那里鸟声成韵、梯田如画。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改革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奏出了新发展的“变奏曲”。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土地还是那样的贫瘠。祖祖辈辈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村里仅有一口水井,井水有些苦涩并带有异味,我们就是吃这样的井水在山区长大的。记忆中,家乡的人们没有洗过热水澡,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罗坪山,到洱源县城的澡堂里洗一次澡。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白天的超强度劳动已让父母精疲力尽,可到了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了第二天的一日三餐着想,推着那“吱吱”发响古老而又沉重的石磨,把玉米磨成粉,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009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家乡的广大农户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水稻、烤烟、核桃、黑山羊、生猪等进行种养,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在工作队手把手的指导下,农户开始种植优质水稻,实行旱育秧和水稻宽窄行拉线条栽植,推行玉米定向直播和地膜玉米,大面积推广烤烟种植,新建烤烟房,严格按照规范技术进行操作。依托干果基地的建设、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利用荒山荒坡较多的实际,大面积推广干果种植,规范化连片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果木。加快推进黑山羊、生猪等养殖业发展,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养殖,农民的增收路子逐步拓宽。
2015年以后,扶贫项目遍地开花、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一大批危房改造、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等项目先后进村庄。在党和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炼铁乡开展住房摸底排查,实行危房户分期分批改造,进一步亮化美化农户房屋墙体,引导农户新建卫生厕所,硬化村庄道路,有力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现象。乡村干部把饮水安全作为工作的重心之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入上百万元资金,从罗坪山引通自来水,让群众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部分沟渠进行“三面光”浇灌,新建水窖,为粮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同时,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架通了边远山区村组的输电线路,群众用上了安全电。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把路修到山区群众的“心坎上”,出行方便顺畅,土特产品销往外界,群众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家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村内环境干净舒适,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手里宽裕了,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