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1月13日

诗意彝村

■ 吕巧

秋末冬初,树叶将落未落,天气微凉。这是南方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朋友说想找一个远离城市,风景独好的小村,静谧安宁地享受几时闲适的光阴。“小三家村”,我不假思索!小三家村位于巍山县东山,是倚山而建的彝族山村。这里有独有的山区自然风光,民风淳朴。村里有芦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和彝族打歌传承人,还有彝族打歌传习所。

一个午后,我陪着朋友驾车前往小三家村。

上山的路弯弯曲曲,行到高处,云环雾绕。绕过一山又一山,一座倚山而建的村庄从茂密的山林中隐现出来。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果树,虽是初冬,红雪梨、核桃、柿子等果子还挂在枝头,映衬着碧蓝高远的天空。远处的山林呈现黄、橙、红不同的色彩,意犹未尽的秋意还留在这里。

村庄宁静,不时有熟透的梨和核桃从树上被风吹落,“啪”一声掉落地上,梨汁水四溅,核桃的青壳也应声而破。我拾起两枚核桃,放在掌心合掌挤压,薄脆的核桃壳就碎了,核桃仁破壳而出。我尝了一枚,香甜可口。另一枚给朋友吃,她连说好吃。我俩一路捡拾着掉在地上的核桃,嚼着香甜的核桃仁,不觉已走进村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步入小三家村,迎面走来几位身着彝族服饰的女子,恍如一簇簇红艳艳的花朵开在我眼前,脑子里不由得蹦出了这诗句来。女子们盛装结伴,想来是要去哪一家做客吧。

远远地听到女孩们银铃般的笑声。循着声音我们快步向前,转过院墙,眼前一亮,七八个身着彝族服饰的小女孩正在院子里嬉笑玩乐。红色艳丽的身影伴随着笑声在我眼前穿梭闪过。女孩们的服装以大红为主色调,刺绣大朵红花和片片绿叶,好看的帽子挂着许多饰品,跑动起来叮当作响。当发现我的相机镜头对着她们时,慢慢收住脚步停止嬉戏,羞涩而好奇。火红的服饰和一张张红扑扑稚嫩的小脸,成为夕阳下那抹最美丽的晚霞。

朋友给女孩们看相机里刚刚为她们拍摄的图片,随后重又拍了几次,大家便熟识起来。女孩们叽叽喳喳地争着说,今天是村里一位奶奶过九十大寿。我们转身,看到两扇敞开的木门里一个炊烟袅袅的院子,妇女们忙碌着炒菜,男人们则穿梭往来地忙着上菜。客人们或许大都是本村人,相互熟悉,笑眯眯地交谈着。女子们盛装出席,坐在烟雾缭绕的院里,有一种烟火人间的靓丽和生动。

吃过饭的客人在院子里围成一圈打歌。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笑眯眯地坐在堂屋正中,衣着崭新。她身旁一位中年妇女注意到了站在门中张望的我们,走过来问我们吃过饭没有,朋友答已吃早饭,女子笑了,说现在吃的是下午饭。一边说笑着一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加,我们盛情难却,跟着进了院子。

饭桌上有酒有肉,“坨坨肉”膘肥厚大,彰显山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性格。一大钵头碧绿的大青菜极其鲜嫩,土碗里焖南瓜甜糯可口。朋友受用的夸张表情让同桌的客人捂嘴而笑。

院子里的打歌越发热烈了,我们也挤入了打歌队伍。芦笙的音调从悠扬转为明快,舞大刀的男子舞风一变,显得粗放豪迈。大家的脚步和着大刀点地的声音,更加铿锵有力。打歌的男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全情投入,不仅步幅一致、步调整齐,连转身、摆手都仿佛经过排练似的整齐划一。相互之间不会碰撞,更不会踩到对方。只有我和朋友,怎么也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像两只猴子似的在队伍里乱蹦。

在这欢乐的队伍里,大家手牵手踩着节奏一起跳舞。我的手与一位女子相握,虽然我频频出错,抬腿的时候还不小心踢到她,可她依然紧握我的手,耐心地提示我抬脚、放脚、勾脚……日常劳作和生活的艰辛,让她的双手粗糙而坚实,然而从她掌心传递过来的温度,有一种朴实的温暖。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像这喜庆的日子一样,欢喜幸福,朴素甜美。在她的引导下,不一会我便能熟练地踩着节奏跳舞了。

暮色渐沉,远处的山林收起黄、橙、红不同的色彩,以或深或浅的灰与黑跌入夜色中。有人从灶膛里铲出烧得正旺的炭火放进大火盆,围着温暖的火盆,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打歌的热情愈发高涨。

返程的路上,山风将悠悠芦笙低回的旋律传出很远,仿佛是一曲悠扬的送别。夜色中,朋友还在回味刚学会的打歌调,轻声哼唱着。她说彝族女子穿绣花鞋的舞步如同跳动的音符,打歌是她们在大地上谱写的最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