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洲 杜伟 刘泉 朱蕾
杨钰洁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科研工作者群体,是洱海保护治理的众多群体里的一个。他们常年驻守在洱海保护一线,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为洱海治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洱海“水更清、月更明”倾心尽力。
2024年12月30日,当记者走进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的实验室时,实验室监督员杨铭浩正在进行高锰酸盐指数检测,作为外出采样的骨干成员,他已经忙碌了一个上午。“我在洱海保护整个环节当中主要承担外采的任务,此外还有一些实验任务要参与。一年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现场采样、现场观测,另外一半的时间就是在实验室里把采回来的样本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把数据做一个汇总。”杨铭浩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洱海湖区及水域周边的采样工作每周要进行一次,完成起来并不容易。例如,2024年12月以后,大理进入了大风季节,大风在洱海上形成的大浪会增加采样的难度、延长采样的时间。采访当天,杨铭浩的采样工作结束得较早,但当他带着样本回到位于大理市海东新区的研究院实验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了。样品中的一部分待检物质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因此,刚回来大家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实验中。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实验员欧阳晓燕告诉记者:“周一例行出去外采,然后有一部分指标要在当天晚上出结果,回来就要加班把一些指标的结果做出来。”
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评估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科学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共进行了52次日常监测任务。目前,坚守在环境监测一线的研究员最短的工作年限也已经超过5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采样、实验、分析看起来有些枯燥,但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却充满了意义。
“我从毕业到现在已经有14年了,14年来我一直从事洱海保护工作,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看着洱海一步一步变好,我也挺骄傲的,因为其中也有我贡献的一份力量。”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孙天阳说。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十年来,深入参与了我州洱海保护治理各个阶段的工作,以院长王欣泽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洱海流域与湖泊主体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研发出以污水处理和湿地修复为核心的符合洱海治理需求的多项实用技术,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让洱海逐步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封吉猛说:“十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坚持扎根大理洱海,持续开展洱海水质跟踪检测和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为地方政府进行洱海保护治理决策和环保工程措施提供了充分的数据保障和有效的技术支撑。近些年,洱海水体总体稳定在优良水平,洱海水质透明度持续改善,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