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1月16日

“四个导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 周应良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驻足洱海边“立此存照”,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十年来,大理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洱海保护治理政治责任,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有力转变,洱海的生态价值、生态效应正在转化为推动大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大理州推动以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离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持续推动大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全州各级各部门要以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着力点,以“四个导向”推动大理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开辟生态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亲仁善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直与苍山洱海共存共荣,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使大理获得了“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文献名邦”等美誉。这得益于大理先民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意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传承传统生态文化中创新,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发展,在白州大地继续书写崇尚自然、保护资源、永续发展的时代故事,开辟生态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以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机制为导向,担当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在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工作中,大理州始终坚持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强力推进“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取得全新进展,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绝迹多年的小熊猫、林麝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重现苍山,消失已久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在洱海连片开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大理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导向,探索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更加主动爱护绿色、懂得绿色、运用绿色,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大理州锚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传统农业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转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理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初现雏形。致力挖掘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民宿客栈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大理古城、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双廊艺术小镇、洱海生态廊道等网红打卡地成为各地游客追逐“诗和远方”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在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过程中,唯有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与环境共赢,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构建绿色文明高质量发展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解决城市生态空间不足、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大理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实施“大祥巍”一体化发展战略,系统推进东部工贸协同、南部农旅结合、西部绿色主导、北部文旅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单位社区为点、河湖绿廊为线、公园城市建设为面,深入实施口袋公园、绿道连通、“无废城市”、水美乡村等建设,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一城三区四单元”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下一步,要持续倡导绿色低碳,强化生态文化供给,深入推进绿美大理行动计划,植绿护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等绿色环保的行为文化不断塑造,让勤俭节约、文明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新时尚,着力构建绿色文明高质量发展新风尚。

(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