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1月20日

弥渡县文盛街村——

挖掘特色乡土资源 激发乡村旅居活力

一曲《小河淌水》情悠悠。 (本文图片由大理州文旅局提供)

▼ 节日中的茶马古道文盛街段街景。

▼ 正月十五密祉元宵灯会。

□ 记者 褚雪琴

“走一走文盛街茶马古道,品一品密祉豆腐宴,赏一场弥渡花灯,听一曲《小河淌水》……冬日到文盛街村,走走逛逛、吃吃喝喝,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近日,趁着春节“人潮汹涌”之前,来自大理市的杨舒婷带着全家到弥渡县密祉镇文盛街村沉浸式“周末游”。

密祉镇文盛街村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花灯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民歌《小河淌水》的故乡。近年来,密祉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旅居+生态农业”“旅居+研学”等旅游品牌,通过挖掘特色乡土资源,不断激发乡村旅居活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密祉镇旅居人数为72人。其中外国2人,外省34人,州外省内31人,州内5人。

坚持农文旅融合

探索旅居发展模式

近年来,文盛街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思路,聚焦“探源小河淌水、穿越千年古道、品尝密祉豆腐、跳红弥渡花灯”四大主题,以“非遗+品牌”的方式持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旅居业态,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文盛街村被授予首届州级“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称号、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名单,并积极申报创建省级金牌旅游村。

同时,文盛街村以旅游化理念打造樱桃、红雪梨等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带动旅游发展,旅游推动产业升级,镇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居民增收。

目前,村民主要发展旅游业、餐饮业、豆腐精深加工业、灯盏精深加工业、经济林果产业。旅居人士多以旅居为主,少部分兼顾餐饮、经商及艺术创作。

坚持文化活动赋能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密祉镇花灯文化、民歌文化、土陶文化、竹编文化深厚,拥有弥渡民歌、花灯戏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密祉元宵灯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每年举办元宵灯会、太极山庙会、火把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文盛街村突出非遗搭台、研学实践,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创新打造“旅居+生态农业”“旅居+研学”等旅游品牌,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大理大学以及文化传媒公司、培训学校建立合作意向,充分打造“非遗+”业态,助力非遗文旅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广大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吸引游客前往旅居。不断扩大花灯歌舞传播范围,培育文化内生动力。通过举办全国“四季村晚”弥渡文盛街冬季“村晚”活动、正月十五“小河淌水”密祉元宵灯会展演,顺利完成中央电视台CCTV1《正大综艺》节目录制,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持续提升乡村非遗文化旅居吸引力。

坚持项目为王

优化村庄配套服务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强化乡村管理,通过实施水美乡村、集镇管理、健康步道、亚溪河景观河道治理、文盛街古道提升改造、村庄风貌整治、古建筑旅游资源修缮等项目,打造了景美、岸绿、水清、河畅的亚溪河生态河道和宜居、宜游的优美村庄环境。

突出氛围营造。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景区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特点,推进帐篷营地建设,提升自驾旅游吸引力,营造了乡村旅居的良好氛围。目前,拥有帐篷露营基地1家、精品民宿1家、特色民宿1家、网红餐厅1家、网红小店1家,村内现有旅居小院入住率均在90%以上,且旅居客自带流量,直接带动就业180余人。

让资源转化资产。文盛街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方圆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文盛街古驿道、尹宜公故居、珍珠泉、凤凰桥等十余个景点,且村庄闲置小院子居多,具备乡村小院旅居空间。以文盛街茶马古驿道旁闲置民居为基础,策划包装精品民宿招商引资项目,打造了“马帮文化+旅居”的乡村旅居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