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一名来自村一级的基层人大代表,您是如何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推动大坪坦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的?
杨育志:过去,我们大坪坦村是一个“守着金山受着穷、衣食住行不及伴、三年买件新衣裳、玉米苦荞萝卜汤”的落后山村。后来,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我们创新性地探索了“三小模式”,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小协商”带动发展。我们村的土地适合种茶,但一开始村民都不敢尝试。于是我们村干部、人大代表、党员就带头种,还挨家挨户去动员。通过召开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把党员和村民聚在一起,以聊家常的方式,和大家分析种茶的好处,激发大家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现在我们村有两万多亩茶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佛香”品种基地。
“小投入”改善人居环境。以前我们村的环境比较差,村民垃圾乱丢、污水乱排。通过参加代表视察调研活动,我们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制定了“门前三包”制度,还提出了“小三园”建设的思路,鼓励大家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搞起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把自家的院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既美化了环境,又让村民们增加了额外收入。
“小规约”引领乡风文明。以前村里时不时就会有吵架拌嘴的事儿,红白喜事也是大操大办。后来我们征集村民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并积极探索“有茶化解法”,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现在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我们村被评为州级“平安家庭”示范村、县级“无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