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2024硕果累累
过去一年,我们破困突围、创优提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202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943.3亿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2.5%、现价增长3.5%,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10.9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7.8%(现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7亿元、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0.1亿元、增长7.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过去一年,我们主动出击、化解风险,发展动能破局启新。防风化债有力有效,盘活资源资产15.4亿元,新增7户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完成保交楼、保交房和烂尾楼处置年度任务。海东发展实现破冰破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加快扩容提质。
过去一年,我们大抓招商、大抓主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贝特瑞新材料、中信戴卡、华晟新能源等全球知名企业快速落地,佳沃、科思达、维先等现代化蓝莓种植全球头部企业开花结果。全州经营主体总量达42.7万户,新增“四上企业”289户,10户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企业100强。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46.3%。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绿色铝产业“新三样”增加值分别增长142%、168%、33%。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旅居、持续引流,全域旅游风生水起。“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理场景持续丰富,“在大理爱上生活”“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旅游IP传播力指数保持全省第1、全国前列,大理市位居2024年全国百强旅游县市第1。旅游市场火热长红,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亿人次、增长15.5%,旅游总花费1716.6亿元、增长7%,均创历史新高。
过去一年,我们惠民便民、加大投入,民生项目结出硕果。大理站站房拆除重建工程提前投用,大理站年旅客吞吐量超2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理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32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滇西医疗中心即将开诊,州医院医疗核心区即将投用。
● 建链集群聚能发展。工业发展支撑强劲,其亚金属、溢鑫铝业、大理华晟满产运营,鸿新二期、大理戴卡、上海药业大理中药饮片项目建成投产,帝亚吉欧威士忌酒厂及游客体验中心建成运营。文化旅游量质齐升,澜湄合作马拉松、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大理美好生活季精彩纷呈。洱源凤羽大地艺术谷、漾濞阿尼么村等“艺术家第二居所”深受欢迎,新增国家4A级景区3个。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春沐源被认定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粮食播种面积453万亩、总产173万吨。收购烟叶142.8万担,烟草产业税达68.5亿元。
● 投资消费稳步复苏。储备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项目862个、总投资2624亿元,投资额度排全省第1。28个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新能源装机突破700万千瓦,电力总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3.8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入推进,带动销售1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全州存贷款余额2548.5亿元、2400.8亿元,分别增长8.7%、5.3%,总量和增幅均排全省前列。
● 生态质量持续提升。洱海“三区”管控细则落地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等控源截污工作成效明显。洱海保护治理入选国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大理市获全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成功申报全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苍山森林防火通道南段建成投用。大理经开区、祥云经开区列入全省零碳园区创建名单。
● 绿美城乡品质焕新。完成302家单位拆墙透绿,建成口袋公园379个。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9个、保障性租赁住房4640套,祥云、剑川获评全省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优秀典型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成12个省级绿美乡镇、16个省级绿美村庄。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06万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8.9%。
● 改革开放迸发活力。改革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完成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推动基层减负增效。“高效办成一件事”“跨省通办”全面推进,企业开办耗时压缩至半个工作日。大理机场口岸临时开放获批,首条国际航线开通。大理经开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及监管场所正式启用并实现首批货物通关,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农产品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
● 民生建设可感可及。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8万人。社会保险持续扩面提质,全州居民医保基金运行评价排全国第3。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有序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取得实效。建成农村“一老一小”幸福小院等服务设施765个,7个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投用。
●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迈步2025信心满满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持续打赢打好“八大攻坚战”
持续攻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支撑力强的产业集群,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以上。
持续攻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培育主导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持续攻坚产业招商,全力招引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实施国内合作项目320个以上,引进州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
持续攻坚项目投资,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抓紧谋划论证、储备争取、推进实施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全年储备项目10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800个以上。
持续攻坚经营主体倍增,培育创新活力高、发展动力强的优质经营主体,构建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梯次发展格局,经营主体总量达43.5万户以上。
持续攻坚美丽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更新和城市体检有效结合,打造生态、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投资和建筑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
持续攻坚旅游品质提升,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突出“旅居大理”,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业态品质,新创建3个3A级以上景区,旅游总花费、过夜游客分别增长3%以上。
持续攻坚财源培植,实施“百强百亿”工业企业培育计划,用3—5年时间增加税收50亿元以上。
具体抓好9项工作
全力谋划“十五五”,让经济发展更有后劲
超前谋划“十五五”工作。统筹编制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形成上下衔接、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
超前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围绕建设云南交通次枢纽,谋划大理至昆明1小时高铁等重大综合交通项目。围绕建设滇西一体化产业聚集区,谋划争取抽水蓄能、地热能发电等项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新规划实施洱海清水入湖、中水调运利用项目。围绕改善民生,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重大项目。
全力扩消费稳投资,让有效需求更有动力
强力释放消费潜能。落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抓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消费场景,培育数字、绿色、健康等新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重”“两新”领域项目,加大中央(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超长期国债资金争取力度,统筹不低于1亿元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持续做强经营主体。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培育3户以上年营业收入100亿级企业,培育10户以上企业进入云南企业100强、云南非公企业100强。
全力精准保护洱海,让美丽大理更有魅力
高水平保护治理洱海。聚焦“干净、清澈、生态、共享”,探索建立“洱海指数”评价体系,为全国湖泊生态评价提供“洱海经验”。
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绿色革命”,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加快大理市“无废城市”建设。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持续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高效率推动价值转化。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持续开展洱海流域、红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横向补偿。做大绿电规模,谋划设立大理绿电交易中心。
全力壮大产业链条,让绿色发展更有质量
推动重点产业能级跃升。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延伸链条、聚链成群。抓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工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大理算力中心、电建绿能新能源电动飞机等项目建设。
推动产业园区做强主业。坚持“一园一策”,加快大理经开区产业绿色转型,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招商,培育壮大园区优势产业集群。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支持每个县市做强2条以上重点产业链,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
全力发展全域旅游,让富民产业更有成效
持续升级文旅业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大理特色的文化IP、文创产品、文旅线路、非遗工坊,建设传统工艺产业园区。
打造旅居大理品牌。培育推广“百村千宿”,大力发展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建立“乡愁大理”美宿集成数字服务平台。
强化宣传营销引流。深化“在大理爱上生活”IP打造。培育做强大理旅行社等企业,加强与头部文旅企业及平台合作,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稳定省内市场、做活省外市场、开拓境外市场。
全力推进城乡协同,让人居环境更有品质
推进城市更新治理。坚持建管并重、改管结合,新改造老旧小区38个、2889套,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724套以上。持续抓好批而未供、超期未开发土地处置。打好保交房攻坚战。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协同推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城共建”,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加快沪滇协作帮扶项目建设。开展好“千万工程”三年行动,抓好88个示范村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让市场经济更有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任务。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深化财税金融、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等重点领域改革。
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推进大理国际陆港规划建设,建立与国内知名陆港、省内边境口岸联动机制,建设跨区域物流枢纽、国际班列集散中心。用足用好过境免签政策,抓好大理机场口岸临时开放工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县市长、州级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和州长“会诊”,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加快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持续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全力推动产业招商。聚焦主导产业,突出园区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项目成功率和落地率,以招商引资大突破推动产业大发展。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和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
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深化高中教育改革,探索与教育发达地区优质普通高中开展托管帮扶和合作办学模式。
深入推进健康大理建设。完善省滇西中心医院(州人民医院)和州残疾人康复中心运营管理,建好省级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深化综合医改,统筹医疗资源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健全社会民生保障体系。实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专项行动。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长效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机制,深入推进“苍洱阳光幸福工程”三年行动,新建幸福小院200个。加快州养老服务中心、州儿童福利院建设。
全力防范化解风险,让社会安定更有保障
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坚决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强化“三保”支出预算执行硬性约束,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用好一揽子化债措施,加大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力度,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坚决守住社会安全底线。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擦亮“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