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树军
遇见一座小城,是缘分,邂逅一种文化,亦是缘分。
在滇西小城弥渡,民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云南花灯赛山茶,弥渡花灯别样红”,一个“红”字把弥渡地标性文化符号“花灯”形、神、意全而概之。
当新春的脚步渐近,弥渡各村灯班也开始忙碌起来,尤其是过去一年里,家中添了丁的农户更要忙碌。按古规风俗礼仪,他们要带头组织村内灯班闹花灯,耍子孙灯和太平灯。
如若你想到弥渡赴春之约,那莫要错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闹花灯。闹花灯似乎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当你融到弥渡灯场里,你将发现它承载着系列文化属类,如花灯纸扎技艺灯彩,接灯神、供灯神、送灯神的民俗礼仪,门户灯的朝贺道喜之福,元宵灯会的争奇斗艳热闹非凡。内涵丰富多彩,总有一样给你不一样的文化可感、可体验、可消费。
在弥渡因村落地理位置的不同,闹花灯的时间和灯彩扎制,表演形式略有不同。
灯彩是闹花灯的主要道具和装饰品,坝区乡镇随着时间的推移,灯彩种类逐渐淡化,而密祉、牛街地区灯彩最为丰富,密祉常有的灯彩有扁灯、瓶灯、桶灯、日月灯、鱼灯等10种,而扁灯、瓶灯、桶灯是闹花灯必扎的花灯灯彩。牛街主要有牌灯、瓜灯、鼓灯、扇灯、千(龙)灯、秋(凤)灯、太灯、平灯,共8种。灯彩有丰富的祈福内涵,流露出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桶灯、瓶灯;也有对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美美与共,如日月灯。灯彩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扎”的功夫,也要有绘画的技艺素养,灯彩上有题字、山水画,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文化宴席。
民间谚语“接灯要唱《十大姐》,送灯不离《补瓷缸》”。质朴背后对接灯神和谢灯送灯神的灯调表演有一定约定俗成,而不是灯班在灯场上的率性而为。在密祉元宵灯会上除耍龙舞狮、彩船迎福、凤引麒麟外,还有几个人物角色引人注目,小七姑娘、小鞑子、白鼻子、花鼓老、大脚婆,各有千秋,舞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生阅历和期盼。牛街正月十六泰山庙灯会,则少不了表演《贺八仙》《磨豆腐》等。《贺八仙》分别对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铁拐李、韩湘子八位神仙修身成仙的表演,祈福纳祥。
总有一座城市需要匆匆赶赴,那春节就到弥渡来,那红火的龙狮灯班灯帖是弥渡人民发出的诚挚邀请,让我们一道在祥和、欢乐的春节里,在弥渡各村寨的灯场中,找寻人间烟火的乡愁年味。总有一出戏、一支花灯歌舞、一曲弥渡民歌,会涤荡你的心灵,让你收获春节的欢快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