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2月12日

一轮皓月映洱海 万顷碧波润心田

□ 杨星

当冬日悄然降临洱海,那片蓝得近乎透明的湖面,被寒风赋予了一份独特的静谧与辽阔。洱海在冬天显得格外柔和,天空澄澈得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蓝宝石,阳光洒下,湖面波光粼粼,每一丝涟漪都像是洱海细语,与远山对话,诉说着这片水域的静美与守候。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洱海,那是一个冬日清晨,晨雾轻抚远山,湖面在淡淡的光影中如梦似幻。寒风掠过,我裹紧了外套,脚下的石板路被时光打磨得光滑,仿佛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四周寂静得可以听见鸟儿的翅膀掠过湖面的声音。那一刻,洱海的美沁润着我的内心,它不同于春夏的热烈与繁茂,而是一种温柔的守候,不争不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尽管我与洱海结缘的时间并不久,但我清楚地明白,这片湖泊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听村里的老人说,洱海的水曾一度因污染变得不堪重负,水鸟远离,村民的生计也受到影响。但近年来,大理州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系统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全力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我喜欢一个人沿着湖边走,感受洱海的四季变换。但我最爱的还是洱海冬日的静谧,它总让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那粼粼波光,仿佛是洱海对守护它的人们的回馈,亦是大自然的温柔馈赠。脚下是铺满落叶的小径,远处是被薄雾笼罩的山峦,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岩石,一切都像是在诉说着自然的平和与坚韧。而我,在洱海旁,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等待,也学会了感恩。

冬日的洱海,总让我想起人们常说的“宁静致远”。湖面上那些翩跹的水鸟,他们的到来,不仅是洱海生态恢复的象征,更像是在诉说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微妙联结。还记得上次我独自在湖边驻足,偶然遇见一位当地的生态保护志愿者。他告诉我:“洱海如今的清澈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的成果。”从垃圾清理到生态修复,这些行动让洱海重新焕发出迷人的生机。他说话时,眼神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也是一种坚守的信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洱海的每一滴水、每一只鸟、每一片绿叶,都是这段关系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而我也积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为洱海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大理的两年时光里,我开始主动参与到保护洱海的活动中,每一次弯下腰捡起一片垃圾,或者为水鸟搭建一个栖息点,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满足与自豪。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洱海,更是为了那些尚未谋面的后来者,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依然可以看到这片湖泊的美丽。洱海的重生让我明白,生态保护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洱海的四季轮回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在诉说自然的智慧与力量。湖畔的植被从枯黄到新绿,再到枝繁叶茂的繁盛景象,提醒我们自然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我们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而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修复的过程不再被打扰、不再受伤害。

站在洱海边,我常常想起大理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感动。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人们脸上质朴的笑容,都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我在洱海的陪伴下成长,也在这片湖泊的见证下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洱海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力量,它让人们在保护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如今,当我再一次漫步于洱海边,看着冬日阳光洒在湖面上的粼粼波光时,那种触动依旧深刻。洱海之美,不仅是山水的描绘,更是一种生活的哲思,是我们共同书写的未来篇章。而我,在洱海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间,守候着它的蜕变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