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芳
清晨,大理洱海碧波万顷,湛蓝湖水共长天一色。在洱海生态廊道附近的民宿院子里,青梅缀满枝头,客人们正在闲适地品茶。院外是六七米宽的生态廊道,再往外,是碧水清波的洱海,远处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面湖一侧草木葱茏,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白鹭翩翩飞舞,久违的海菜花在水中生长,沿途不时可见盛装拍摄婚纱照的一对对新人。这是去年夏天我再见洱海时的景象。
小时候,乡愁是一汪清清的洱海;长大后,乡愁依旧是那风花雪月点缀之下的明珠。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我都在祖母家度过,她家傍洱海而居,洱海便成了我的游乐园。每一朵浪花,每一叶舟楫,每一尾弓鱼,每一根海草,每一点白帆,构成了记忆的点点滴滴。清晨,朝霞映照在湖面上,金光闪闪,渔船点点,我蹲在岸边,看渔民们挥动着船桨,捕捞着海中的鱼虾,乐趣无穷。祖母说他们的生活与洱海息息相关,洱海,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礼物,它的美丽和赠与,让大家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那个时候洱海边有很多临水客栈,湖畔湿地广袤,水草繁花间候鸟栖息,生机盎然,白族村落依湖错落,青瓦白墙、绿树掩村间,笑语与歌声交织。
多年后,我回到大理工作,听单位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老前辈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详细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大理迅速开启了洱海“抢救模式”,环洱海闭合生态廊道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大工程。在生态廊道村庄段,湖进人退,拆房子给洱海腾地方;在生态廊道郊野段,维持自然原貌,让洱海休养生息。如今,洱海生态廊道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一边是自然古朴的村庄,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洱海,湿地、滩地已经恢复到了小时候的景象,母亲湖洱海变得越来越清澈、美丽。
洱海,这颗镶嵌在云南大理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而我也为之着迷。洱海,它的美不仅仅是那一抹碧蓝,而是蕴含着生命之水所孕育的一切。它是一个包容的母亲,滋养着周边的白族、彝族等多个民族。
在洱海边停留的日子里,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带着对洱海的向往和好奇,来这里寻找心中的那份宁静与美好;有当地的居民,他们以洱海为生,对这片水域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在洱海边开客栈、开餐馆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洱海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情。这一方湖水,照亮了多少人的梦想与希望。
如今的洱海,各种土著鱼类、水生植物以及飞鸟,在这里共生共存,勾勒出一幅生态多样的画卷。
“哇,洱海太美了,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美景,真是太幸福了。”我的外国朋友米拉在洱海边旅居十年,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水是千千万万种的蓝,揉碎了捻在一块儿,再浩浩汤汤地平铺开来,所有的烦恼都在这片宁静中消散。在洱海的碧波中,仿佛能洗净我所有的烦恼和忧愁,找到内心的平静。洱海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无论我走到哪里,它的影子总是在我的心间荡漾,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