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寸红亮 文/图
近日,鹤庆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东草海湿地”),水波荡漾,候鸟成群,沿岸的白族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意地栖居在东草海沿岸。不少春节返乡人员慕名而来,三五成群漫步在草海畔,对东草海湿地的美丽巨变赞不绝口。不少外地游客已在草海边安顿了下来,开启了在鹤庆高原水乡的旅居生活。
东草海湿地的蝶变,凝聚了鹤庆县干部、群众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决心、信心与恒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鹤庆县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东草海湿地保护治理开发工作,从“围海造田、围埂养殖”到“水草丰茂、候鸟云集”,东草海湿地发生了新旧“两重天”的美丽蝶变。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东草海湿地,已经成为鹤庆高原水乡的一幅靓丽的图片,让生态宜居的鹤庆更加绿美和令人向往。
始终坚持“五个原则”
投入资金已超6亿元
鹤庆东草海湿地属漾弓江高原淡水湖泊,总面积269.1公顷,平均年径流量1710万立方,水面海拔2193.2米。20世纪70年代,人们为获取更多耕地,人为将草海的部分水域排干,围海造田、围埂养殖,导致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面积迅速减少,许多草海湿地特有的物种、景观、生态功能逐渐消失,越冬濒危、稀有水禽几乎绝迹。
为此,鹤庆县高度重视,2012年以来,全力推动东草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的原则。鹤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建设工作,分别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和建管局,负责工程项目的审批、资金筹措、重大问题决策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等工作,保障了项目的有效推进。二是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项目实施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力求达到恢复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提高农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保障耕地种植和粮食安全,促进鹤庆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三是坚持建设美丽河湖为宗旨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为本,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坚持“尊重自然、突出重点、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创新机制、形成合力”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群众满意的美丽河湖,东草海湿地获得云南省2023年绿美河湖标杆典型。四是坚持协调联动的原则。统筹整合水务、农业农村、林草和住建等部门资金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协同推进湿地治理。坚持民生至上,注重强化宣传,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五是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成立县草海湿地保护管理局,为管理和保护湿地提供了保障。编制了《鹤庆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划定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最大限度保障了湿地的生态和资源。
2012年以来,鹤庆先后投入资金6.69亿元,对东草海湿地进行退塘退田还湿地、湿地清淤、水质净化、湖滨带修复、环湖道路建设,对周边河、塘、坝、堤实施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对周边村庄实施了村镇污水治理工程。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东草海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20年,鹤庆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的利用,2024年,鹤庆县积极申报东草海湿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全力实现“五个提升”
候鸟数量已超2万只
鹤庆县通过十多年保护治理,东草海湿地生态得到修复和提升。一是水环境功能显著提升。通过有效实施清障和防污工程,不断提升了东草海湿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态补水功能,水质得到极大改善,较好解决了坝区遗留的灌溉内涝问题、防污控污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二是蓝绿空间容积显著提升。根据东草海湿地及周边河流的不同情况,采取驳岸改造和植物修复滨岸带措施,构建层次丰富的岸线,营造植被林带和构建多类型复合生态系统,绿化面积达32万平方米,形成春花夏荫秋色冬青的四季景观。三是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通过治理,超过40万平方米的驳岸带、人工岛及整个湿地范围已成为鸟类理想的停歇地、栖息地、繁殖地,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越冬。据调查统计,湿地植物有125种,其中,有海菜花、野菱和莲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鸟类198种,2023年候鸟数量已超过2万只,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为黑鹳、乌雕和青头潜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3种,包括紫水鸡、灰鹤等,紫水鸡被誉为水上绿宝石,种群数量约为600只,形成了夏赏荷冬观鸟的独特景观。四是乡村宜居性显著提升。因地制宜对湿地区域、靠近村庄、交通道路河段地等设置栈道、亲水平台、游憩设施,提升了人文景观,满足了群众亲水游憩需求,让乡村更加宜居。五是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以水为媒,做好水文化,通过东草海湿地三十六孔桥和湿地、新河、月亮湾、海尾河湖心岛等项目的实施,以“水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