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丽芳
每年桑叶丰收的季节,站在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养殖小区的山顶,一眼望去,整个村掩映在碧绿的桑树中。风旋着舞步从四面八方吹来,翻起层层绿色的波浪,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松梅村采取“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把蚕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产业加以培植,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丝路”。
“一村一品”产业兴
作为祥云县蚕桑产业专业村之一,松梅村的蚕桑产业经历了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再到规模化发展的历程。
松梅村党总支书记自怀宇介绍,过去由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缺少蚕桑生产技术等原因,松梅村经常是广种薄收。直到十多年前,松梅村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发展机遇,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广地膜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蚕桑新技术,努力做强做大蚕桑产业。
“若要火车快,全靠车头带。”自怀宇介绍,“刚开始老百姓还持有怀疑态度,不敢栽桑养蚕。村干部先试先栽,比较分析后,认为这个产业适合松梅村发展,便动员全村党员带头发展蚕桑产业。”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从“要我栽”变为“我要栽”,自觉自愿大面积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桑园从山上走到山下,从旱地走到水田,从零星发展到规模化种植。松梅村山地田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桑树,逐步形成了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发展格局。全村发展桑园4879.03亩,有栽桑养蚕农户364户。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
共联共建“丝路长”
近两年,茧价一路飙升,松梅村的茧价从80年代的几元钱一公斤上涨到2024年的60多元一公斤,给广大蚕农带来福音。
“蚕桑是松梅村的支柱产业,但市场波动、资金短缺、产业发展模式老旧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自怀宇介绍,为了提高栽桑养蚕技术,畅通蚕茧销售渠道,延长蚕桑产业链,松梅村依托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的开展,不断探索“合作社+蚕桑专家+银行+蚕农”的政银企社合作新模式,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同中国农业银行祥云分行、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加大“站联村”“村联企”“企联社”“村联社”“社联党员+农户”的“五联共建”力度,以党建共建、人才共建和资源共建等途径,建成集蚕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厂,并达成“惠农e贷”上门服务,形成蚕桑产业发展的全方面支撑体系。
2024年,松梅村养蚕20435张,产鲜茧909.27吨,平均价格为58.9元每公斤,鲜蚕茧总产值5355.87万元,户均增收14.71万元。产业致富“新丝路”不断拓宽,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促增收
为进一步夯实蚕桑支柱产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松梅村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益。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松梅村发展“桑树+蔬菜”“桑树+中药材”“桑树+粮食”等桑园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蚕农一地多收。
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松梅村积极探索省力化新型大棚养蚕模式,在县、镇、村项目配套资金的扶持下,2024年投入资金272万元,建成养殖大棚43个7112平方米,每季可养蚕564张,每年可收取租金14.22万元。
养殖大棚交通方便,服务范围辐射整个松梅村,预计每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左右,可降低松梅村蚕农养蚕成本18万元左右。
此外,松梅村不断延长桑果观光采摘、果酒酿制、桑叶茶生产加工等蚕桑产业链,积极探索蚕沙粪堆捂发酵、鲜蚕茧烘烤、桑条回收加工等附加产业,不断提高蚕桑综合产值。
2024年,松梅村桑果年产量4吨,产值1.2万元;桑条产量12800吨,产值192万元;蚕沙产量7882.4吨,产值394.12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6849万元,年人均经济总收入3.42万元,人均可支配经济收入2.4万元。
“现在的松梅村环境优美,家家盖洋房,户户有轿车,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栽桑养蚕大户自炳跃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