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陆向荣) 2月13日,巍山县下发相关文件公布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名,这标志着巍山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又上新台阶。
近年来,巍山县抓住大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培育非遗人才,把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举措,立足县域发展实际,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彝族打歌已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巍山彝族刺绣元素拍摄的短片《嫁衣》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最佳影片奖,彝族打歌节目《阿克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巍山扎染系列产品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获特色旅游商品金奖,彝族山歌《二里半》入选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先后出版《民族歌舞进校园普及教材》《蒙舍遗萃——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等一系列非遗读物,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更全面地了解巍山非遗。
巍山县注重多方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培养,着力打造特色名片,为非遗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展非遗传习所建设,截至目前,分批次挂牌成立了21家非遗传习所,逐步建立起“传习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模式,以点带面开展非遗传承,成效显著。在创建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辟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巍山古街为“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迅速在南街特色街区建立了多个以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体验为主的传习所。一方面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提升巍山古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文化内涵,进而激发具有巍山特色的“非遗+文旅”深度融合不断焕发新活力。
同时,巍山县还充分利用县、乡镇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综合文化站等前沿阵地,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文化活动、文艺赛事等形式展现非遗特色,吸引群众参与体验。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力素质培养,常态化开展彝族打歌,彝族刺绣、扎染等各类非遗培训班,依托乡村非遗传习所,采取以训带传、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增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规模,储备更多乡村文化特色传承人,把非遗的技艺扎根于农村,也让更多人通过这门技艺获益,让他们手中有技能,众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开发“沉浸式”旅游,用“老手艺”创造“新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巍山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5项,项目涵盖了非遗十大类别,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州级29项,县级59项;有代表性传承人15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0人,州级20人,县级1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