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雁
我越来越多地迷恋起了故乡的这个小镇,苍山、罗坪山、天马山,从不同角度将之紧紧包围,一个小坝子便俨然桃源隔世。蜿蜒的凤羽河从坝子中心流过,沿岸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若不掠用《桃花源记》中的这些佳词丽句,我还真是感觉语竭词穷,无法表达出第一次深入凤羽时,心底突然呈现的那一种惊叹。
但凤羽就是凤羽,几十年来让我迷恋它的原因,是这片土地固有的神秘色调。作为高原明珠洱海的重要发源地,自古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缔造出了无尽的灿烂文化。我始终记得在孩童时节,我就读过无数关于这块土地的神话、故事、传说和民谣古歌,其中“百鸟朝凤”的故事,展现了鸟王凤凰的大仁大勇,同时也展现了百鸟臣民的大忠大义,让我无数次为之肝肠寸断。更重要的是我从此知道,这世上有一座神秘的山脉就叫鸟吊山,有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就叫凤羽。
作为候鸟迁徙路上的必经之地,凤羽同时还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多元文化的交汇,使之成为了滇西北高原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聚集地,早在380多年前,便因《徐霞客游记》的记载而驰名海内。地理位置上的相对封闭和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让这里的村村寨寨,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田家乐”“吹吹腔”和“洞经音乐”等多种民俗风情,成为生动的地域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菜黄堆叠、桃红柳翠的时节,行走在这样一个古意弥深的小镇,古街道两侧,无数的古房、古门、古墙、古井、古巷、古桥、古街道和古石阶,如同古旧的电影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深深流连,又深为向往。街道蜿蜒,带你走向时光深处,古意斑驳的拴马桩、牌楼、门坊、参天大树,以及几位慈祥的老人,聚在一个有着旧门脸的经销店前谈天说地,安然自得的神情,充满了时光的况味,印记着古镇的历史,弥漫了岁月的沧桑。
然而最让我始终沉湎的,是这块神奇土地上特有的书香。
某一天再度寻访凤羽,从小镇正中开阔笔直的官路走过,连接一个个古院落的是一条条悠远曲折的小巷。人走过,留下的就只剩下宁静。回过头来再看,一层层垒墙的石块爬满杂枝草藤,如同一摞摞堆放长久的书卷,落满了岁月的沧桑。保存至今的凤翔书院,就坐落在这样一种意境中,推开沉重的木门,嘎吱一声响动,似乎让人听到了历史的足音。迎面是一个小天井,两株古树,一左一右静立眼前,犹似撑天之幕,盖住半个天空。然而让人稀奇的是高大挺拔的银杏,有如长剑倚天,将密不透风的一伞绿叶撑在半空。据《浪穹县志略》记载,凤翔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知县张坦捐设,至今已近三百载光阴。于是这株树龄已逾330年的银杏,便随每岁四时节气,堆黄叠绿,周而复始,凋零绽放,成为书院兴衰最直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也正因凤翔书院之名,除洱源之外,漾濞、云龙等滇西各地的学子常常不惜翻山越岭,慕名前来攻读。改建为凤羽小学堂后,亦培养出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如早期革命家施介,白族知名学者、史学家、教育家马曜,国学大师张文勋,民俗文化学者杨亮才等,无不享誉全国,在中华文明的天空璨若星辰。后来校名一改再改,再后来又成了凤翔小学的校舍,但就在这个旧址上,就在这几株老树的见证下,凤翔书院始终都是凤羽文脉传承的荟集地,并从此让这个偏居于滇西群山之间的白族古镇打上了浓浓的文化符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文墨之乡”等各种称谓,就是小镇厚教兴学的最佳赞誉。而这种风气还一直盛行至今,纵使寻常百姓之家,即使家贫如洗,亦要节衣缩食,全心全意供子女读书成材。
与凤翔书院相隔不远的凤羽一中,据说早期就曾在这里办学。让我为之沉醉的依旧还是学校特有的书香。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的乡镇中学,在今天已成为洱源初中教育的一张新名片,耕耘在这里的一代代教师,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子。而他们赋予孩子的行装,不仅是沉甸甸的文化知识,还有根植于心的远大理想,做人的品格秉性,以及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足以让他们在漫漫人生和无边学海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