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施新弟
过去一年,洱源县政协牢固树立履职为民理念,聚焦民生领域和群众关切倾心履职建言、倾力反映社情民意、倾情回应社会关切,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厚植为民情怀,增进人民福祉更加务实。
贴近群众体察民意。建立班子领导牵头、委室联动、政协参加和9个乡镇参与的社情民意信息联动机制,切实架起政情与民意的沟通桥梁,全年累计编发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3期,内容涉及城乡建设、洱海保护、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交通出行等方面,其中《关于防范学生沉迷“烟卡”游戏的建议》等9篇信息被州政协采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9期,信息辅政作用进一步发挥。开展“敲门行动”50余次,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27条,为洱海保护治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等重点工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服务群众化解民忧。拓展政协委员“服务为民”平台,通过专委会归口指导、界别灵活组织、委员自主开展等形式持续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大理光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委员企业”吸纳周边村组800多个劳动力,每年为群众就业创收200多万元。组织医卫界别和教育界别委员开展义诊支教活动,将县级医疗教育资源带到乡村、送给群众,累计义诊助学300多人次,发放药品300多份。做实挂钩乡镇和包村工作,帮助庄上村岭背小组协调建桥资金11万元,解决周边400多名群众“出行难”问题,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政协担当。
联系群众凝聚民心。健全“专委会+界别+委员+群众”联系服务链条,做到委员对群众心声及时呼吁、政协对委员关切及时回应。细化联系界别群众“委员作业”,每位政协委员联系3至5名界别群众,开展2次联系界别群众活动,通过谈心谈话、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凝聚社会力量。按照“五个一”标准(一名委员牵头、一个专委会服务、联系一个界别、辐射一个区域、带动一个行业或产业),打造分层分类分界别的委员工作室24个,重点推进以服务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专项工作为特点的小组型和个人委员工作室建设,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州政协工作会议上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