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树华
祥云县东山乡新民村村民于应香18年来不离不弃,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她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6年的一个傍晚,外出务工的于应香丈夫麻有和,返家时不幸出车祸,导致脊椎骨折,最终瘫痪……“我只能躺着,翻身都翻不了,这么多年来,全靠媳妇给我喂饭喂水、擦拭身体,如果没有媳妇照顾,我这辈子就完了……”说起自己内心的想法,麻有和对妻子于应香充满感激。
为了救治丈夫,于应香一次次奔走大小医院,到处求医问药,但很不幸,她每次从医生那里得到的答案都一样:麻有和的伤情已经让他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是高位截瘫……
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让这个朴实的山区妇女低头。面对坎坷不平的命运,她没有绝望,而是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从“半边天”变身为“整片天”。每天,她除了给丈夫喂饭喂水、擦拭身体,还要早出晚归,为家里谋生计。农忙时起得更早,闲暇时就在附近村子里给人打零工,贴补家用。
最初几年里,深知自己只能一辈子靠妻子照顾的麻有和,时常会陷入绝望之中。在内心崩溃时,他甚至几次想到轻生。为了给丈夫增加生活的勇气,平常不善言谈的于应香,总是耐心地开导丈夫。她经常对丈夫说:“这辈子只要有我一口吃的,我就不会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你走不了,我就做你的腿,陪你一辈子。”
于应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只要在外面有好吃的,听到好笑的事情,都会回家分享给丈夫。天长日久,丈夫也变得开朗起来,遇到新鲜事,也会说给于应香听。不仅如此,他还靠着两个板凳代步行走,吃药、吃饭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尽量自己去做……
18年来,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已经让于应香身心疲惫,但对丈夫和女儿的关心照顾,她却一分也不少。在外,于应香打理着3亩地,喂养着7头黄牛,还有猪、鸡等牲畜;在家,她不仅操持着家务,还要照顾麻有和以及年幼的女儿。在她的教育引导下,女儿健康成长、乖巧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就跟瘫痪在床的父亲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还给在地里做农活的母亲准备好饭菜。
在于应香的照顾下,常年卧床的麻有和,终于可以下地挪动了。这艰难的一小步,给了麻有和极大的鼓舞,也是对于应香多年付出的最大回报。能够挪动的麻有和,决定利用自己木工出身的优势,试着编簸箕卖补贴家用,以减轻妻子的负担,这个想法得到了于应香的支持。麻有和不方便取材料,她就上山去砍竹子;麻有和编簸箕时,她就在一旁递工具……
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曾经想要自我放弃的麻有和,手里有了活,眼里有了光,每天靠着两只5厘米高的小凳子,不停地“旋转”在簸箕上,在编织中找到了自我价值,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两天时间就能编好一个簸箕,每个卖20元到30元,一年能挣到一两千元钱。
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于应香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不但房子得到修缮,还新建了卫生间,贴了瓷砖,安装了太阳能,家里牲畜也多了起来,女儿毕业后也外出务工了。
麻有和编织簸箕,于应香操持着房前屋后,卖卖黄牛、找找菌子,加上政府帮扶补贴,一家人安稳而幸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于应香对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把自己当作丈夫的双腿,让丈夫重拾生活的勇气的事迹,得到了人们的点赞。
提到于应香时,一向坚强的麻有和眼里闪着泪花说:“我很感激她。如果没有她,也就没有我了。她对我的好,不是一两句话说得完的。”
守望相助,相濡以沫。于应香用18年时间,无怨无悔地背负着压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坚持,日日陪伴,用真情和爱心为丈夫撑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2024年,51岁的于应香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本季度光荣上榜的云南4位“中国好人”之一。她的事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