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红梅 赵辰 陈斌 李津
1938年,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同时,西南国道即川黔、滇黔两条主干线即将修筑完成,喜洲一地内外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在此背景下,关心大理地区文化教育的人士倡议,创办一所设备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学于大理,争取更多的青年接受基础教育,并公布了《发起筹设喜洲中学启事》:
窃以地方之发达与否,关系人才之有无。而人才有无,又惟教育之新衰是视。
况际此抗战建国,已进重要阶段,西南国道又将指日完成。吾邑地居冲要,内外交通,均感便利。文化发展,后此益有希望,培养人才,尤觉刻不容缓。
且吾邑人口逾万,虽有男女小学两校,容纳学童数百,而于其毕业后,能至异地升学者,为数寥寥。就中尤多清寒子弟,有志向学,而无向学之力者。普通知识,既未备具,作何事业,俱难伸展。似此情形,何足以竞生存?
倡议得到工商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旋即公推工商业代表为主体的14人为校董会,负责筹募和管理资金。
1939年3月,武汉华中大学,就是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迁至喜洲大慈寺。它的迁入更是极大地鼓舞、推动了学校的筹备与招生工作。
就这样,云南大理县私立五台初级中学于1939年8月25日正式创建。
学校的招生工作高瞻远瞩,抛却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面向大理周边十余个县招生,对贫困生更是免去学杂费,提供奖学金,让农家子弟上得起学。
男女学生同班学习的做法,开云南地方教育史先河,打破了帝制时代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陋习,为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起到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