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2月26日

徜徉在中和的沉醉时光

□ 苏汝艳

中和峰,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的结合部,位于云岭山脉的南端,是苍山十九峰之一,海拔4088米。中和峰下,坐落着一个栖居了无数文艺家的新农村——中和村。

慕名前往,我们一行从下关驱车来到大理镇西门中和村,中和村是西门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进入村庄,我就被墙壁上题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吸引,浓厚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村里村道整洁,松石挺秀,灰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依坡而建,错落有序。风格独特的客栈民宿、低调内敛的艺术空间点缀其间。当我们途经一个很窄的拐角,正要爬坡拐弯时,恰巧对向驶下来一辆车,那辆车才见我们,立马倒车让我们先过。段老师庆幸地对我说,手动挡的车上坡起步也能做得这么自如,要换成她那就成问题了。很明显,是对方礼让我们。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村民文明礼让的行为,却是中和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具象化呈现,着实让我们感动。

我们逐一参观了中和村部分历史文物古迹和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工作室,比如宇宙童行家园、惟月·梵唱与茶、云工开物、中和回响以及中和书院。我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那广阔有趣的创意思维深深折服,不仅惊叹于他们的审美,还惊叹于他们对艺术孜孜以求的匠人之心。寻常的落叶、碎瓦、木头,只要经过他们的手,都会被他们神奇的艺术灵感赋予新的生命力。哪怕是一件残缺得仅剩下底座的瓷器,也会在艺术工匠精湛的瓷器修复工艺中得到重塑,获得新生。我更加惊叹于他们对乡村老房老舍的修葺,和对乡情乡愁的拾遗保护。他们尊重和顺应自然,在原汁原味保留住乡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把艺术的简约与乡村的素朴,和谐统一地勾勒进青瓦木屋之中。或许是一句笔力遒劲的诗意偈语,或许是一株土陶罐中默然盛放的马蹄莲,又或许是一套被光阴包浆雕琢了的老式桌椅,哪怕是一只从你身旁蹑手蹑脚而过的猫咪,似乎都早已自然而然地,被时空之中流淌着的真、善、美熏陶与感染着……每一个诗意空间里,那独特、随性、自然的小小留白,都仿佛存在着无边无垠的力量。置身其间,时光仿若放慢了脚步,心头的疲劳消隐于寂静,内心深处的浮躁和执着,也全然放下。方寸里,既有清风,也有明月,倏忽间,身心得以休憩,得以疗愈,自在且安然。或许,这便是吸引那无数风尘仆仆的旅人,前来这清幽的山水之间,栖息旅居的理由之一吧!

中和村原住村民不多,仅有129户470多人。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中和村紧跟时代的新步伐,在充分保护村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因地制宜对乡村建设施以文化赋能,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时间,外来旅居人口逐年增加。现如今,已吸引外来“新村民”1000多人。新村民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艺术领域,有音乐、漆器、文学、美术、舞蹈、教育、影视等知名艺术家,当然,也有许许多多因为喜爱大理的山川风物,专门远道而来旅居生活的“新村民”。外来人口的入驻,改变了中和村老百姓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从失地农民,到新业态的经营者和文化兴村的参与者,艺术文化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还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中和村的百姓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杜武村长向我们介绍,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各色工作室16个,客栈民宿55个,餐饮店5个。中和村将文学艺术作为画笔,把乡村本具的资源禀赋、历史文物古迹,与多姿多彩的文化,一起凝练研磨为成色更加饱满的油彩,在以大理良好生态铺就的乡村振兴画卷上笔走龙蛇,绘就出了一幅清润简远、浩渺连绵的大理版“富春山居图”,这“艺术家第二居所”的称谓当之无愧。

不知不觉,夜已深。洱海边星星点点的村落,已然酝酿绚烂缤纷的梦。我依旧徜徉在中和村的那一种沉醉时光之中,临风望月,思绪漫展,循着茶马古道清脆悠远的马铃声,拾级而上。灿烂的星光下,洱海边吹来的风,轻轻流经我的发梢,流进我的心。听!那成群结队的鸥鸟们在欢快地歌唱,那旋律,正是中和峰下质朴却动人心魄的民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