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宇鑫
近年来,云龙县团结乡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统筹提升、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河东村委会波罗吾村民小组为试点,紧扣“三个基本”目标,积极探索推行“四个一”工作法,全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村容村貌实现了“三个转变”,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场群众会议”凝聚共识,激发共建热情。坚持“群众事群众议”,乡党委、乡政府主要负责人率队到波罗吾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议,通过“案例对比算清环境账、专家讲解算清健康账、干部带头算清经济账”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政策、讲思路、讲方法、讲改变,收集群众意见、破解群众疑虑、凝聚共建合力。在化粪池选址、管道走向等关键问题上,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调整设计方案10余处,化解矛盾5起。项目实施中,村民们热情高涨,主动投工投劳80余人次,无偿腾让土地近百平方米,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主动跟”的良好局面,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工作专班”抓实推进,凝聚攻坚合力。为确保项目扎实推进,团结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主要领导牵头,分管副乡长具体负责,乡项目办、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农业农村工作组、村民代表组成的污水治理专项工作专班,专班下设技术指导组、群众协调组、质量监督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双达标。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5立方米三格式化粪池1个、3立方米三格式化粪池7个、4立方米三格式化粪池1个,铺设污水排放支线(75管)200米、主管道(110管)500米,实现全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一个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确保系统治理。科学的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团结乡邀请州生态环境局云龙分局、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村庄地形、人口密度、用水习惯等,编制“一户一策、一沟一渠”施工方案,采取“化粪池预处理+管道集中收集+就地资源化利用/大三格统一处理”三级处理模式,推动污水治理工作成网覆盖。前端分流,新建9个三格式化粪池实现厨卫污水、洗涤水分流处理;中端收集,采用PE双壁波纹管铺设近1千米管网,避免渗漏二次污染;末端消纳,对于有条件的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菜地,就地资源化利用消纳,对不具备就地消纳条件的群众,统一利用村内50立方米大三格化粪池处理。通过这一系统治理模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标准,为村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群民间工匠”保障质量,打牢技术根基。波罗吾村民小组的污水治理项目不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项目依托本地民间技术工匠,发动群众参与投工投劳,让村民们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邀请县级相关部门及部分专业施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重点传授化粪池防渗技术、管道坡度计算、生态滤料配比等实用技能。通过建立“师傅带徒弟”结对机制,让村民们全程参与项目建设,既培训出一批有技术的民间工匠,又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综合治理,波罗吾村民小组的村容村貌实现了“三个转变”:视觉之变,昔日房前屋后污水横流、垃圾漂浮的现象基本消除,沟渠水体清澈见底;嗅觉之变,化粪池密封率达100%,结合定期清掏和微生物菌剂投放,恶臭气体浓度大幅下降;民心之变,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污水处理项目,村民们从“要我治”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我要治”的主动参与,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据悉,下一步工作中,团结乡党委政府将持续完善“建管用”长效机制,设立村级污水处理维护基金,用于日常维护;设立管网监测员,实时监测化粪池液位和管网流量;将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打造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的样板工程,为全县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