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云松
在巍山古城,屹立着一座充满历史痕迹和红色故事的宅子,它就是徐家大院。就是在这样一座边陲小镇的普通宅院里,竟然走出了七个早期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
徐家大院位于巍山古城北门外,穿过拱辰楼,由南向北沿日昇街步行百余米,道路西侧就是徐家大院。整座大院建于清朝中后期,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大院建筑风格独特,大门仿西式尖顶建造,由南北两个院落组成。主院落是古朴典雅的四合五天井格局,中有圆门相通,院内照壁翼角飞展,主房梁雕刻精湛。整座大院布局错落有致,曲径幽深,较好地保存了清代民居风格。
1905年,时年24岁的徐家大院老主人徐咸泰以优异的成绩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录取,从这一年开始,徐咸泰走出徐家大院,寻求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加入了同盟会。1915年,徐咸泰参与筹划并参加了大规模的“护国讨袁”行动,随后积极参与“护法运动”,之后,徐咸泰不仅加深了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的认识,同时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新思潮。回到巍山后,他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者。徐咸泰的理解很朴素:“中国的穷人太多了,共产党为穷人,所以共产党肯定会做大,未来的中国一定是赤色的天下”。徐咸泰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徐氏兄弟姐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对子女的教育采用了当时较进步的教材,推崇梁启超先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主张,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不仅引导自己的子女投身于革命的洪流,还影响了一大批蒙化(现巍山)的有志青年,走出蒙化投身革命。
走进庭院,在照壁的墙壁上有徐家七兄妹的个人照,其他三间屋舍里展示的是与徐氏七兄妹革命事迹相关的历史照片,通过这些珍贵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徐家七个子女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事迹。
徐克家是徐咸泰的长子,15岁时考入昆明工业学校读书,进一步接受革命思想,他遍读五四时期的进步书刊,并带动鼓励两个姐姐“我泱泱中华,英雄辈出,这样的英雄肯定有,只是我现在还不晓得在哪里,找到他,我们一起跟上。”1921年,徐克家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同王复生、王德三共同发起组织“云南革新社”(后改为新滇社),是该社的领导骨干之一。徐克家是蒙化县(现巍山县)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5月,任中共潮梅特委常委兼秘书处主任。不久,潮梅特委遭破坏,徐克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8年7月18日,在广东省汕头市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仅23岁,是巍山县的第一个革命烈士。徐克家仅存的影像是截自1919年赠予表兄的一张照片,背后赠言是他留下的唯一手迹:“看我们中国好像满天都被乌云遮了一般,只望来一阵大风,把他吹散。”
徐克家的牺牲,激起了徐家兄弟姊妹六人的血性,他(她)们相继投身革命,大姐徐克峻(徐克静)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巍山第一个女共产党员,云南妇女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二姐徐克娴(徐克)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云南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弟弟徐克崇(徐宁生、徐卫民、余卫民),1938年10月,在担任抗大总校军事教员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滇桂黔边区纵队第9支队司令员,徐氏姐弟逐步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弟弟徐克镇(艾民)也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弟弟徐克梁、徐克权(徐云)也参加了革命,徐家成为巍山县有名的革命家庭。徐克峻丈夫张浩、徐克丈夫刘元林,同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
徐家大院里陈列的一幅幅照片,让人们感受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期间的峥嵘岁月,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正是有了像徐家兄妹这样的英勇人物,我们的国家才能从苦难走向辉煌。
2024年10月,徐氏兄妹革命事迹陈列馆在徐家大院开馆。徐氏兄妹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付出努力甚至生命代价,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事迹,成为培养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徐家大院是大理地区的宝贵红色资源,在这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段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日子,并为此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沸腾的热血,可以听到他们的呐喊声,也可以看见他们的笑容和泪水。正是因为他们前仆后继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徐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革命的火种,传递着不屈的意志。时代变迁,但徐家大院巍然屹立,它像一座丰碑,永远铭刻着那段光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