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庄是洱源县三营镇的一个自然村,居住着汉、藏、白、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盗窃案高发,到如今斩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无数殊荣,成为“乡村善治”样本,郑家庄村民小组历时30余年,用“源头活水”——自治、“金规铁律”——法治,编织出一张苍山洱海间独特的基层治理之网。
自治,刻在骨子里的“基因”。20世纪90年代初,看着周边村子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决心让村子改头换面的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在1991年召开的支委会和党员大会上提出了组建“护村队”的初步想法。提议一出,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由12名青壮年组成的护村队迅速成立。尽管成立初期条件艰苦,但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夜间巡逻成效显著,偷盗案件大幅减少,短时间内就扭转了治安混乱的局面,护村队成为守护村庄安宁的“第一道防线”。1993年,经公安部门依法审批和专业培训,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随后,在村民共同商议下,巡逻机制得以确定:郑家庄每户出一名青壮年劳力,每3户为一组,每组轮流值班一周。多年来,村民们在联防机制的实践中达成了“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默契,自治意识深深扎根在村民心底。
自治与法治的初次结合。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后,洱源三营派出所民警来到郑家庄,对联防队的日常业务工作进行悉心指导。从此,这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护村队伍踏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自治与法治的“初次结合”让郑家庄逐渐开启了“警民共建共治”的群防群治新征程。2007年,郑家庄警务室在联防队值班室建成。同时,依托建成的警务室,三营镇派出所在郑家庄积极推行“互联网+社区警务”工作模式。通过“平安郑家庄”微信群,及时收集、了解治安信息,排查风险隐患,宣传法律法规还引导群众安装使用线上政务平台,为村民提供便捷的便民服务。近20年,郑家庄刑事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大幅减少。近5年来仅发生的1起纠纷也在当地派出所和党小组的调解下迅速化解,这无疑是郑家庄群防群治工作成效的有力见证。
多元治理,共筑“共生契约”。在郑家庄坚实的基层治理网络中,联防队和驻村警务室筑牢了根基,也为后续多元力量融入治理勾勒出“共生” 的雏形。2013年,郑家庄率先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划分8个网格,设立19名中心户长。这些中心户长肩负起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依托郑家庄综治服务中心的建成,法院、检察院以及司法、信访等部门纷纷下沉到网格之中,多方协同融入综治中心,为郑家庄的和谐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郑家庄运用民主与自主的智慧,创新探索“1+2+7” 民主议事会制度,村里还成立了女子调解队,队员来自7个不同民族。她们平日里调解矛盾,宣传法律法规,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走在村庄里,“左右亲戚常照应,尽力而为解急难。”这类诸如《文明郑家庄七字歌》里的村规民约随处可见。从“护村队”到“联防队”,从驻村警务室到综治中心,从多民族议事制度到传承多年的村规民约……在长达30余年的基层治理实践中,这个多民族小村庄用30年的时间绘就了乡村和谐新画卷。
[宋金友 肖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