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珠
农民收入的增长步伐放缓,农业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利益联结的方式相对单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民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成为农民增收路上亟待破解的难题。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联农带农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大家齐心协力,拓宽增收的渠道,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朝着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农民和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种更加紧密、更加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到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就要通过点亮产业之光、构筑利益共同体、创新联结模式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点亮产业之光,照亮增收之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更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许多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而不全,难以实现和承载农民增收的梦想。只有点亮产业之光,才能照亮农民增收之路。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是让产业“活”起来,更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初加工、线下销售向深加工、线上销售等环节延伸,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让农产品穿上“名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构筑利益共同体,稳固增收之基。联农带农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的“大蛋糕”。然而,一些地区的联农带农机制还存在不足,农民利益保障不够充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合同、入股分红、技术服务、务工就业等多元化的联结形式,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敲门砖”。同时,要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对履约效果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表扬奖励,对未能履行约定的经营主体进行督促整改,确保联农带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创新联结模式,拓宽增收之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联农带农模式已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新需求。只有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联农带农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比如,“互联网+认养农业”“优质平台+基地+农户”等新型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让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广阔。要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成为联结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模式,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南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