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有悲田院、养病坊、疠人坊等机构,收容供养麻风患者,多为佛教寺院兴办。武则天当皇帝时,由官方设置了收容麻风患者的机构,有专门管理的官员。到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这些病坊由地方接管。《续高僧传》中记述公元650年以前,石头城(今甘肃武威东)有“疠人坊”存在。宋元明清各代有疠村、疠坊、悲田院、养病坊、普济院、养济院、留养局、栖留所等机构,收容有麻风及其他病的患者。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万国麻风救济会和英、德、美、法及加拿大等国教会,也在中国各地建立了麻风病院。比如英国圣公会在广东创设北海普仁麻风病院、在杭州广济医院设收治麻风患者的分院;英国伦敦会在湖北孝感设乐仁麻风医院,法国天主教会在广东东莞设石龙麻风院,德国浸礼会在广东东莞设稍潭麻风院。
1934年1月及12月,中华麻风救济会先后在湖南新化和琼崖(即海南岛)建成麻风病院;1935年12月和1936年9月又建成中华麻风疗养院(上海)和南昌麻风病院。在1935年至1937年间,在广州白云山等地,发生过多起军政当局集体枪杀麻风患者的惨案。至1948年,全国共有40所麻风病院(共计病床2391张),其中昆明麻风院和陕西白基寺麻风院为政府所设,其余38所均为外国教会举办。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麻风病的治疗方面,古时即有诸多成功事例。公元前359—217年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述有皮肤损害、麻木、声音嘶哑、眼损害等明确的临床症状,以及测试患者的方法,科学技术史专家Joseph Needham称“这是世界上关于麻风病的最早记载”(《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开始有初步的分类。唐代医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不仅在我国首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中,系统论述了麻风,还亲手治疗过六百名麻风患者,称“愈者十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专家。前文提到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即为孙思邈的病人,可惜还没治愈,孙思邈即仙逝,卢照邻见治愈无望,才投水而死。唐代张文成著的《朝野金载》(约公元673年)中,有民间用乌蛇酒治疗麻风的记载。1928年1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召集的五省行政会议上,通过了“取缔癞病病人”及“规定设立麻风院办法”两个决议案。1940年,中华麻风疗养院病员庄剑雄等,在上海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份麻风患者主办的《晨光季刊》,历时六年多。
从古代至现代,在化学药物治疗之前,对于麻风虽有治疗的记载,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治疗了六百人,治愈者十分之一,但之后很少有治愈的记录。
处于西南高原的云南,自古以来便是“蛮荒”之地。麻风在云南何时流行,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以佐证。据康熙《大理府志》记载:“在苍山兰峰半,有救疫井,疫疠者饮即愈”,但这应当只是传说。相传南诏时期(唐代),南诏王阁逻凤的国师赞陀崛多在苍山兰峰下建无为寺,并手植从天竺带来的香杉。相传大理坝子中瘟疫流行,赞陀崛多便用救疫泉的水煮香杉叶,给民众饮用,瘟疫得以消除,故名“救疫泉”。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已无更多的史料佐证。但传说中的瘟疫,应当是急性传染病。至于《大理府志》中的记载,“疫疠者饮即愈”,是不是能治麻风,也没有具体例证。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来看,这似乎不大可能。当代的地方医学报刊也没有提及“救疫泉”可治麻风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