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3月11日

赵德庆和他的“两条龙”

1月28日,邑尾村的接龙队来到赵德庆家完成简单的交接流程后,拉着黑龙回村,黑龙在大年初一的耍龙活动中将正式使用。

1月28日,赵德庆一家人和扎好的两条龙合影留念。一家人老带小,齐心协力完成每一次扎龙,也在实践中完成了扎龙技艺的自然传承。

2月9日,赵德庆一家人扎制的青龙和黑龙在萂村的“天子节”上成为焦点。

1月18日,赵德庆师傅刚刚完成的龙头篾扎,正在进行纸糊和安装龙眼。

1月18日,赵德庆的老伴在精心制作龙头的装饰小彩球,这是龙头重要的装饰物件。

1月22日,赵德庆师傅正专注地进行龙头彩绘,彩绘完成后还要刷上防水漆。

□ 杨宏毅 张志勇 文/图

1月28日中午,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纸扎传统技艺——扎龙老艺人赵德庆一家送走了今年精心扎制的两条龙,心里很是满足。看着拉龙的三轮车渐渐远去,心里又有些不舍,毕竟,这是他们一家一个多月来的心血和成果。

省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的各个村落,在每年正月欢度“天子节”都要耍龙,五条彩龙齐聚非常热闹。这里的纸扎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扎龙是纸扎技艺的重要内容。萂村今年79岁的赵德庆是扎龙技艺的老艺人,近20年来,由他和家人扎制的龙就有近30条,这些龙“活跃”在宾川县的大营、排营、太和等乡镇和大理市挖色一带的民俗活动中,得到广泛赞誉。

50多年前,20多岁的赵德庆到大理挖色的叔叔家,正赶上叔叔在扎龙。叔叔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彩龙,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与叔叔学了两年的扎龙手艺,回到萂村后继续学习扎龙,到现在,他和老伴已成了扎龙技艺的老艺人,儿子儿媳一家三代都跟随他学习扎龙,他家在当地也成了有名的扎龙世家。

去年末,赵德庆承接了邑尾村和黑家邑村黑龙、青龙的扎制。腊月开始,一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赵师傅告诉我们,扎龙的竹篾挑选十分关键,如果有可能,大理苍山的竹子最为上乘。对于赵师傅来说,龙骨的比例、形状等等早已铭刻于心。

当我们第三次来到赵师傅家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对黑龙的彩绘,黑龙已经有模有样,而青龙还没有来得及打磨。赵师傅说时间越来越紧,他这几天会安排儿子、儿媳和老伴一块来帮忙,加紧完成扎龙的任务。

1月28日中午11点,我们来到了赵师傅的家。尽管阴雨绵绵,邑尾村和黑家邑村的接龙队伍还是先后来到了老赵师傅家里,在完成相应的流程后,他们先后接走了黑龙和青龙。赵德庆和老伴及家人在黑龙和青龙被接走时,神情中流露出浓浓的满足与欣慰,更有对扎龙这项传统技艺传承的一种期望——愿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后继有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