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艳梅
洱海的月,是大理最温柔的诗。它从远古的云烟中升起,洒下清辉,照亮了苍山的雪,也照亮了洱海边的雕梅。月光下,雕梅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是时光深处传来的低语,诉说着一段段悠长的故事。
春日,一个月圆之夜,我独自漫步在洱海边。月光如水,波光粼粼,远处的苍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我沿着洱海的堤岸,一路寻找着雕梅的踪迹。雕梅,这颗小小的果品,早已融入大理的山水与白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洱源县的一个小村庄,我见到了一位白族奶奶。她坐在院子里,面前摆着一篮青梅,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岁月的痕迹与手中的雕梅相映成趣。奶奶告诉我,雕梅的制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刀都要恰到好处,才能雕出最美的图案:有的如翩翩蝴蝶,有的似绽放花朵,盛满了祝福和爱意。
雕梅的历史,或许比这个村庄还要久远。它始于唐朝南诏时期,那时的白族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在青梅上雕出花样,送给心爱的人,或是作为出嫁时的见面礼。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她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融入了这小小的雕梅之中。
月光下,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画面:年轻的姑娘们在月下雕刻着青梅,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中的雕梅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她们将雕梅送给心爱的人,那是一种无声的告白,也是一种深情的承诺。而那些收到雕梅的男子,也一定会在月光下,感受到这份来自心底的爱意。
如今,雕梅依然是白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大理的传统节日“三月街”上,雕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甜蜜的果实,谈笑风生。雕梅的酸甜,仿佛也映照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无穷。而在白族的婚俗中,雕梅更是情感的象征。新娘亲手制作的雕梅,是她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是对夫婿的深情。
雕梅的制作过程,也充满了生活的仪式感。从采摘青梅,到精心雕刻,再到腌制入味,每一步都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匠心。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雕梅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能让人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大理的时光,总是温柔而悠长。雕梅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却依然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在与白族奶奶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也在努力学习、传承雕梅技艺。他们用现代的方式推广雕梅,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雕梅,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让白族人民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根,也让世界看到了大理的魅力。
洱海的月,依旧高悬在夜空,洒下清辉。而雕梅的香气,也在月光中弥漫开来。这香气,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带着白族人民的爱与匠心,静静流淌在大理的山水间。在这里,每一颗雕梅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首歌。而这些歌,将永远在大理的土地上,轻轻吟唱,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