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3月12日

河尾耆英会

□ 严镇威

河尾村,位于洱海北端,三面环海,一条弥苴河自北往南贯通全村,流入洱海。沿河两岸,生活着1600多户人家,共有6000多人口。除白族外,还有少部分的回族居民。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河尾村都要举办一种非常独特而有趣的敬老民俗——耆英会,至今已传承108年。

“耆英会”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耆英,意为德高望重之老者。耆英会是河尾村白族的一个重大节日。这天,村民们欢聚一堂,为年满80岁的老人举办大寿庆典,恭请老人坐上花轿,游村过巷到圣谕堂(关公祠)为其拜寿,表达敬仰和爱戴。在村里,凡年满60岁受人尊重的老人都可加入耆英会,每月可参加活动,不论贫富贵贱,村民都要格外尊重和照顾,以示敬老。

河尾村耆英会的起源,与清末邓川举人、白族教育学家杨琼有关。1916年,杨琼的外甥、河尾村人吴玠堂前去北京探望,目睹以敬老为主题的耆英会盛况,认为活动对树立尊老敬贤风尚颇有意义,便记下规章与礼仪,得到舅舅的支持。吴玠堂次年回到家乡后,便与同村的几位乡贤一道创建耆英会,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庆典,为寿翁祝寿。

上午十时许,简短的仪式后,人们列队前往五位寿翁家中迎接寿翁。“迎寿翁”的队伍中,有8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寿翁队”,有70岁年龄段老人组成的“古稀队”和60岁年龄段老人组成的“花甲队”,以及50岁年龄段老人组成的“艾龄队”。队伍由彩旗、鼓乐队开道,一路浩浩荡荡,吸引着众多群众驻足观看。

在锣鼓唢呐声中,印有“耆英盛典”“敬老尊贤”“敬老为善”“尊老为德”“爱老为美”“助老为乐”字样的彩旗猎猎,渲染着河尾村浓厚的敬老爱老气氛,张扬着中华尊老敬贤的传统。寿翁坐上花轿,让后生们抬着,前呼后拥在村里游走。老人们喜笑颜开,享受着本村最高规格的祝福。

河尾村狭长,民居沿弥苴河两岸而建,游村一周有五公里的路程,有着五乘花轿的队伍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返至圣谕堂需要三个多小时。

近年来,耆英会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对活动进行改良,革除陋习,与时俱进,将寿文化书法义写、洞经古乐演奏、民族民俗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融入其中。

仪式结束,非遗文艺表演接着进行,村民们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