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3月12日

迎侨堂:留住归侨侨眷的乡愁记忆

□ 罗志华 沈洪斌

历经60余年风雨,见证了侨乡发展历程的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的迎侨堂,也承载了几代归侨侨眷浓浓的乡愁记忆。

留住归侨侨眷的“根”。迎侨堂是1961年3月经中侨委批准,为迎接安置印度尼西亚归侨而建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迎侨堂的建盖得到中侨委专项经费的支持,整个建筑采用苏联和印尼风格,设计施工都是由太和华侨农场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建盖所用的木料是组织全场的劳动力从平川一根一根扛回柳家湾的,所用的砖瓦也是华侨农场自己的砖瓦厂烧制的。迎侨堂主体工程于1963年7月竣工,建筑面积为946平方米,成为当时太和华侨农场,乃至宾川县的标志性建筑。

迎侨堂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前厅、后厅为两层。前厅的一楼内设图书阅览室、生产队会议室、照相馆;前厅的二楼为场部的机关办公室、广播室。中厅就是礼堂,二十世纪70年代初成为大理州羽毛球训练基地。后厅的一楼为舞台、配电室、电影放映设备存放室、化妆室,二楼有两道悬挂垂幕的天桥。1982年,迎侨堂的功能转变为华侨农场党代会、职代会、电影院、文艺演出活动场所,成为太和华侨农场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每逢节假日,侨乡群众相聚在迎侨堂前的舞台上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尽显异国风情的歌舞、内容丰富的春节游园活动、八一灯光球场上精彩激烈的篮球、排球友谊赛、风味独特的越南卷粉、印尼千层糕和缅甸的黑糯米糕等侨乡美食,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群众。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一同开展文艺活动、观看电影、品尝各族美食、欣赏各族服饰,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迎侨堂成了宾川最繁华和最热闹的地方。

守住侨乡文化的“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迎侨堂的功能逐步消失,由于年久失修,一度成为危房。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宾川县人民政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整合省级侨务部门补助资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共383.01万元,分两期对迎侨堂进行了修复,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为真实记录华侨农场的历史,客观地反映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充分展示宾川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2019年宾川县人民政府向广大归侨侨眷发出了实物(老物件)、历史资料、图片征集倡议书,在迎侨堂启动侨史陈列馆布展工作,先后对布展方案进行了4次修改完善。2022年7月19日至2022年10月1日投入项目建设资金260万元完成侨史陈列馆的建馆工作,以侨场、侨史、侨胞为题材,在迎侨堂前厅建成“大理州华侨农场侨史陈列馆”,陈列馆分为上下两层,展览区域共3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垦荒建场共筑发展根基、海外侨胞共圆伟大梦想、艰苦创业共建美好家园、场办社会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兵团共守和谐家园、知青岁月共育家国情怀、发展产业共同团结奋斗、侨乡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互嵌共荣共享发展成果、侨界楷模共筑发展丰碑10个板块,共展出照片273张、实物166件、纸质文件36份、书籍资料12本、音视频4个,以图文、实物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再现宾川县太和、宾居、彩凤3个华侨农场的发展历史,从祖国接侨、迎侨、惠侨、助侨、暖侨的点点滴滴,全面展示广大归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宾川当地群众手足相亲、同心筑梦的历程。

一座建筑,一部历史。2023年6月,大理州华侨农场侨史陈列馆揭牌开馆。走进侨史陈列馆就打开了一幅载满侨乡记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拖拉机隆隆的轰鸣声、电影放映的热闹场面……当年归侨侨眷垦荒建场、艰苦创业的场景一一展现眼前。从迎侨堂的变迁中,人们看到华侨农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三融入”的发展进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迎侨堂的修复和侨史陈列馆的开放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了一处铭记历史、爱国爱乡的精神家园,为宾川增添了一个向海内外展示“侨文化”的窗口和桥梁。2020年,迎侨堂成功申报为大理州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6月,迎侨堂被命名为“宾川县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022年9月,被中国侨联列入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2023年6月26日至6月28日,金牛镇在柳家湾华侨社区迎侨堂成功举办首届“侨乡文化展”。2022年10月1日至今,侨史陈列馆共接待参观人员201个批次11293人,其中香港80人、澳门10人,美国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