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应良) 近年来,我州依托水、风、光资源,大力实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擦亮绿色能源底色。
聚焦体制改革,推动电力装机绿色化。大力实施绿色能源行动,着力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深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积极壮大绿色能源产业,累计完成能源投资580余亿元。全州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电源建设协同发展,电力装机全部实现可再生绿色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特点日趋明显。500千伏禾甸变、500千伏长新变和500千伏五印变3个重大输变电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纳规新建500千伏项目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全州共有120个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列入省级“十四五”年度建设清单,总装机816.3万千瓦。
聚焦新型电力,推动电力枢纽现代化。2024年12月,全州先后集中投产22个光伏项目,新增装机容量211.7万千瓦。随着大理新型电力系统区域级源网荷储联合监控调度控制中心及大理能源大数据中心竣工投产,±800千伏滇西北送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安全稳定运行,500千伏黄坪变三期工程、220千伏莲花变、220千伏麦地变以及110千伏文献变、110千伏满江变等一大批骨干电网项目如期投产。截至2024年底,全州电力总装机达2011.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35.2%),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州年发电量达612亿千瓦时,在满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可向州外、省外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以上,约占全省“西电东送”电量的五分之一。
聚焦政策引领,推动充电设施便利化。抢抓国家新一轮新能源开发窗口期机遇,加大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实施力度,全面提速光伏项目建设,积极打造“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古镇古城电缆入地项目,有力促进了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剑川古城、双廊古镇、诺邓古镇等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州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从零起步,建成交、直流充电设施总功率超过13.6万千瓦,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建成8条天然气支线、城镇天然气低压管网745公里、天然气加气站4座、LNGCNG天然气储气站5座,大理、巍山、南涧等7县(市)历史性实现管道天然气通气用气。
聚焦储能示范,推动多能互补一体化。积极谋划布局储能项目发展,祥云县经开区200兆瓦/400兆瓦时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列入省级集中共享新型储能试点,宾川岩淜光伏发电项目成为全州首个“光伏+储能”示范项目,在祥云天峰山建成全州第一个“风光储一体化”场站,推动了澜沧江干流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建设。近3年来,共有24个新能源电池、硅光伏、铝制品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我州,总投资约510亿元。鹤庆溢鑫铝业42万吨和其亚长坪子35万吨水电铝项目实现投产,贝特瑞、立新科技、鸿新、英利、禾望等24个新能源电池、硅光伏、铝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快速落地大理,促进全州搭建起从硅料、拉棒、切片到组件的硅光伏全产业链和以正极、负极、电芯、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2024年,全州工业用电量14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天然气消费量达878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8%,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