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钰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在新征程上,要科技下沉、产业升级、政策落地三措并举,共同奏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奋进曲”。
科技下沉“贴地气”,让技术适配土地禀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技术推广绝不能“大水漫灌”。不同的地理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农业技术,只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才能让科技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发挥最大效能。要精准选派科技人才,聚焦农业重点产业,结合农业结构和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沉到基层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提升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掌握和运用水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应用。
产业升级“接民情”,让变革扎根本土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本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本土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应立足各地独特的资源,挖掘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本地优势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要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本地优势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政策落地“有温度”,让改革呼应群众期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只算“技术账”,更要算“民生账”。从土地制度改革到农业补贴政策,每一项政策都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让政策真正落地、充满温度,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灵活运用好各项政策,确保政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要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推动各项政策家喻户晓、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