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磊 张丽
李树春,政协弥渡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3月13日,李树春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农业创业、创新、委员履职等话题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992年7月职中毕业后,李树春进入建安蔬菜公司担任蔬菜收购及销售工作,从此进入农业“赛道”。33年来,辛勤耕耘、不断奔跑,创下辉煌。
2022年6月,李树春荣获第三届“创翼云南”创业大赛大理州赛区乡村振兴专项赛二等奖。2024年9月以李树春为首的创业团队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斩获“乡村振兴赛道一等奖”,参赛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创业项目”。2012年至今,李树春自主研发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专利1项。
2024年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瓜类等4种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项目、高碳型农林废弃物无土栽培基质创制与应用项目等三个云南省科技类重大专项项目,李树春均为项目负责人,主导所有项目的实施、管理、核心技术研发等工作。各类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累计达34项。
李树春多次获得中共弥渡县委、弥渡县人民政府嘉奖,被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一棵菜”的故事
主持人:听说您在弥渡进行农业产业化推广,源于30年前“一棵菜”。您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个创业故事吗?
李树春:2013年3月,我离开家乡山东寿光来到弥渡县,这里光照充足、温差大、土壤肥沃、水源纯净。我带领一支精通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的团队,计划建设弥渡县第一个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
当时没有人看好我们的项目,土地流转等工作进展缓慢。后来,我们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在弥渡寅街镇大庄村流转到76亩土地,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弥渡第一个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当第一批蔬菜上市时,在大理市下关的市场上引起轰动,蔬菜一度供不应求。
主持人:引起轰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树春:是品质和价格。当时大理市场上的瓜大多是传统模式种植,有虫咬痕迹且品相不好。我们的瓜顶花带刺、又直又漂亮,价格也与他们的相同。当时,我们的蔬菜刚运到市场,还没卸车就被抢光了。
主持人:有了成效后,就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了吧?
李树春:通过第一个基地的建设,我们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上市早、产量高、收益好,坚定了我们在云南发展的信心。之后,我们以一年一个基地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我们在弥渡县建设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面积500余亩,得到弥渡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并组织弥渡县各乡镇、村、组和部分种植大户到基地参观学习。在我们的带动下,弥渡县的蔬菜产业很快实现了“换挡升级”,改变了“小、散、弱”的局面,设施蔬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了7400亩。
主持人:通过“一棵菜”,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发展得如何?
李树春:2024年底,公司建成自有规模生产基地8个,辐射云南6个地州,分别在大理弥渡、楚雄元谋、德宏盈江、临沧孟定、保山龙陵、永平杉阳,总计示范面积3600多亩。建有育苗工厂5个,年育苗量达8000万株,2024年承接3000万株的工业辣椒苗订单,占云南市场份额60%—70%,年销售额达1.8亿元。公司经营期间雇佣长期合同工和季节性临时用工就业,带动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752人。
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探索建立“双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户及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现代蔬菜种植。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投资18960万元,建立的弥渡现代农业蔬菜“双绑”产业园,已吸引228户入驻基地,其中吸纳返乡创业农户87人。截至2024年带动创业者创收12254万余元。
“双绑”打开农业产业化新天地
主持人:您提到“双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能介绍一下吗?
李树春:大理耘飞“3582双绑”推行四年来得到了弥渡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
2020年,我作为政协委员在当年的政协提案中建议在弥渡县大力扶持小农户发展设施蔬菜,采取试点先行,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全面推开的模式。具体做法:在全县选择1—3个自然村,每个村集中连片发展不少于100亩,参与农户10—20户,每户不超过3—5亩,龙头企业按照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的生产管理模式对小农户进行集中生产管理,让小农户共享龙头企业的平台资源,建立起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公司探索建立了“3582”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即每茬蔬菜的销售收入依次优先支付土地租金、大棚设施折旧费、种苗化肥农药投入等成本,剩余部分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3%,再由合作社提取5%用作风险补偿金,最后所得利润80%分给农户,20%分给龙头企业。
主持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司做了很多工作?
李树春:2020年11月16日,公司与大荒地、小马房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推行了“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以下简称“双绑”孵化模式),小农户集约发展设施蔬菜试点项目成功落成。为了帮扶小农户成功创业,公司为小农户提供担保服务,获得担保贷款的小农户有16户。经过苦心经营,联营合作社农户实现年收入数倍增长。
2021年享受担保贷款的大荒地合作社,以60亩设施大棚种植面积实现了销售收入401.06万元。其中,村集体实现收益9.26万元,合作社实现收益172.90万元,企业实现收益43.22万元,参与“双绑”的成员人均实现年收益12.35万元。
主持人:现在“双绑”孵化模式已经在弥渡全县推开?
李树春:截至2021年底,“双绑”孵化模式在弥渡全县推开,在新街镇12个村委会展开合作,建立联营合作生产基地11个,带动87户创客及创客团队发展。2022年,公司继续推进“双绑”孵化模式,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1000亩,实现新增创客团队23个,年底预计新增合作社16个,创客及创客团队120个,实现弥渡县新街镇“双绑”孵化模式全覆盖。随着“双绑”孵化模式的不断完善,如今各项运行指标都已成熟,成为好复制、易推广、见效快、具有乡村振兴发展特色的产业创业孵化模式。
心系乡村振兴提建议
主持人:今年州两会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目标和新举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树春:我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各级部门的统筹协调推出各项政策支持,引入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并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帮助农户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模式,提高农民稳定收入,才能更好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的美好愿景。
主持人:在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选择助农增收发展模式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李树春:我认为,首先,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模式前,要深入调研当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农民需求,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在当地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降低政策实施风险。最后,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参与协作,形成合力的情况下,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精准的调研、政策的设计、灵活的制度创新和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履职的新期待和承诺
主持人:您对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有什么新的期待?
李树春:作为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是使命所在,我希望通过更加深入的调研,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提案,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关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问题,为地方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建议。同时也期待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确保政策更加贴近民生需求。
主持人:您的委员承诺是什么?
李树春:我承诺坚守初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关注农村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严格遵守政协委员的行为规范,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