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建雄
春风乍暖,听说鸡足山华严寺遗址的两株四百多年树龄的古茶花又开了,忍不住心动向往。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约上妻子便驱车直奔鸡足山。
鸡足山位于大理州宾川县境内,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名山。据史料记载,鸡足山建寺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明朝中后期为鸡足山鼎盛时期。
山寺的兴衰流传,往往伴随着古树的花开花落。我们此次所拜访的两株古茶花,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过鸡足山华严寺的兴衰过程,如今依然在山寺遗址的废墟上,兀自灿烂。
私家车开到了鸡足山腹地的石钟寺停车场,便不能再往上开了。要继续往前游览鸡足山,要么坐观光车,要么步行。我们的目的地华严寺遗址离停车点有两公里多,不算很远,于是我和妻子便决定步行前往。大好的春光,在山间走一走,其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春风已经开始在山林间漫步。我们走在松树和栎树交织的林间山道上,沐浴着刚褪去寒意的春风,听着忽远忽近的鸟鸣声,感到清新爽快,惬意无比。在林间,偶尔可以看到盛开的野生山茶花和映山红。野生山茶花树丛矮小,粉色的花朵颜色浅淡,像清秀的乡村女孩;映山红相对长得高大,间杂在松树和栎树丛中,深红色的花枝从绿叶间伸出来,热烈奔放的气质宛如林间习武的侠女,英气逼人。初春时节,行走在滇西高原的山间,看山茶花和映山红灿烂绽放,是山间踏春的“标配”之一。我和妻子边走边看,清清爽爽的山风和那些无拘无束的花开,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忧,就像绿色海洋中遨游的鱼,满怀清透,身心自在。
虽然是登山,但此时正是春风温润,山间春色正好,两公里多的林间山路不知不觉就在脚下溜走了,没有疲惫,更没有气喘吁吁。
行至山腰,我们的脚步与观光车道重合。顺着车道走了不久,便看到一个指路牌将“华严寺”指向了左边的一条林间小路。小路上积着陈年的落叶,即使裸露着泥土的地方,也很少见履痕脚印,说明去华严寺遗址的人很少。也是,步行去山巅的游道并不经过这里,而观光车一般也不会在此停留。鸡足山中寺庵众多,像华严寺这样已经荒废久远的遗址,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光顾,甚至从来没听过它的名字。我第一次认识“华严寺”,也是在《鸡足山志》里,当时为了写一篇题为《鸡足山中看古树》的文章,便想到了到文献典籍里去追寻古树名木的蛛丝马迹。
再走两百米左右,小路跨过一条山箐,再往前走数十步,山林间一片宽阔的荒地便直扑眼帘而来——华严寺遗址到了。
目光不用搜寻,就看到了两株古茶花灿烂在荒地的中间,灿烂在沉默百年的古寺废墟上,灿烂在万古如斯的春风里。
据史料记载,鸡足山华严寺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真圆法师从南京来此建庵,人称“南京庵”。后来黔国公捐资扩建为寺,并根据《华严经》而取寺名为华严寺。万历四十三年(1615)遭火灾焚毁。不久后募资重修,丽江知府木增建花红阁。华严寺遗址现存的这两株茶花应为重建时所栽种,据此可以推算其树龄距今约有400多年。
两株古茶花一北一南,中间相隔十数米。北边那株长得更壮更盛一些,花也开得更加热闹明艳。据相关资料,这株古茶花树高8.8米,胸围118厘米,每朵花有16—18个花瓣。经过多年的复壮处理,近些年来枝繁叶茂,花朵红艳,花姿丰盈,端庄高雅。
站在树下抬头往北仰望,透过满树怒放的茶花,便可看到鸡足山天柱峰上的楞严塔直指苍穹。此景被形象地称之为“茶映宝顶”,是鸡足山“十景”之一。
我和妻子围着古茶花树,尽情地观赏、拍照。满树盛开的茶花,艳而不俗,柔而不弱,在它近旁,让人心生欢愉。其间也有小鸟飞到树上,在花枝间跳跃鸣唱,好一幅鲜活明快的鸟语花香图,把我们带到了春天最柔软的意境里。春风微拂,花枝轻摇。曾经宏大的寺宇,藏在了荒草之下。而两株古茶花,或许是因为它脱俗的姿颜,才免于损毁。现在,两株古茶花依然被围揽在精致的大理石围栏中得以保护,足以表明人们对它的怜惜之情。
在遗址西南边的一角,有两间简易的板房。据说有个僧人常年在此驻守。但我们去的这一天,他可能有事外出了,无缘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