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3月21日

“壮苗行动”进行时——

体育赋能健康成长 护航学生全面发展

□ 记者 蔡亮 赵磊 杨福寿

今年2月,我省出台《云南省中小学生壮苗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义务阶段教育从“分数至上”向“健康第一”转型。春季开学季,我州各中小学校全面启动实施“壮苗行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和睡眠时间,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为全州中小学生筑牢成长根基。本报记者深入各中小学就我州实施“壮苗行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

从启动到落实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方案》中明确:到2027年,小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不低于65%、初中阶段优良率不低于60%、高中阶段优良率不低于50%;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体能素质稳步提高,脊柱侧弯率、营养不良率、肥胖率和近视率稳步下降。

《方案》还明确要严格落实中小学校15分钟课间休息和每天至少1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寄宿制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20分钟晨跑(早操),鼓励引导学生课后以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自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拓展校外锻炼。

在提升体育课程质效方面,《方案》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快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活动课),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削减、挤占体育课,禁止“阴阳课表”,禁止“说教课”“表演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同时,以“三大球”项目为牵引,构建全员覆盖、人人参与的常态化校内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联赛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各中小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州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工作人员马雅倩介绍说:“加快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活动课)的目标,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求执行。截至目前,全州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已达到了48.27%的水平,我们也鼓励家长参与支持孩子的体育活动,与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体质健康。通过强化校内外体育活动联动,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方案》还提出各地各校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为保证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以上、初中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高中生每天有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创造条件。为确保“壮苗行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方案》特别将各中小学书记、校长列为主要责任人,同时明确了对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

从文字到落地

成为美好现实

当下,我州各中小学校积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课间活动形式,全面推进“壮苗行动”落地见效,让“每天锻炼两小时”从文件要求变成生动实践。

记者来到下关一中初中部采访时,正好是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全校学生除了做广播体操外,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跑和身体素质训练,阳光下整个校园朝气蓬勃。下关一中初中部学生李杨阳说:“我们能够锻炼的时间更多了,我们班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课和课间活动,运动能够分泌多巴胺,人就快乐,学习就更进步。”

新学期,下关一中初中部严格执行“壮苗行动”相关要求,将课间休息时间调整为15分钟,安排专人监督眼保健操,加强体育教学,精心策划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上足上齐体育课,并保证上午30分钟和下午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学校音体美教研组组长梁绍喜介绍说:“学校积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保证学生运动量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力争上高效的体育课,上出汗的体育课。”学校还推行“技能+体能+游戏”的教学模式,把田径、球类、武术等传统项目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篮球、排球、足球、啦啦操、花样跳绳等特色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锻炼机会。学生王禧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和休息,不仅释放了我的学业压力,也让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校还安排体育老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确保校外体育锻炼安全、高效。通过体育课、大课间以及课后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让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规范和有趣,助力每一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茁壮成长。下关一中初中部校长虞朝辉表示:“‘壮苗行动’实施以来,感觉到校园更充满了生机,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尽情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运动乐趣。同时,也殷切期望家长与社会各界能够对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给予更多支持。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学生茁壮成长。”

在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学校把每天的体育活动细化为体育课、大课间、午休时段和课后服务四项,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差异化体育训练,通过“课内提质+课外增量”,确保学生在校内的活动时间和质量都达到标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广播操,跳民族集体舞,还开展场地训练和微型跑步等活动,30分钟的大课间充实又充满活力。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学生杨家懿说:“课间活动让我们上课更加有活力,让身体变得更健康,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她的同学雷程伊说:“像这样的大课间和体育课,我特别喜欢,我每天都第一个跑下来。”

目前,我州各中小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体育不再是被挤占的“副科”,运动也逐渐成为校园生活的底色。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副校长刘瑛说:“未来,我们还会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把体育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校内外完整闭合。我们坚信,体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当孩子们在跑步中学会坚持,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在汗水中获得自信,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情景。”

“壮苗”任重道远

仍需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壮苗行动”在我州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支持,但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瓶颈亟待解决。

按照要求,所有中小学校每个班级每天都要有体育课,但很多学校由于受到场地限制,很难满足多个班级同时上课的需求,开展的活动也只能局限于一些基础性的训练,无法满足学生体育活动趣味性的要求。“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活动场地受限,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难以充分开展。”虞朝辉介绍了学校实施“壮苗行动”面临的实际困难。

除了场地限制,师资力量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常态化开展丰富、有趣、有效的活动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进行支撑。刘瑛说:“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我们的很多活动还暂时不能完全开展起来,希望今后能够在教学环境上有更好的资源补充进来,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此外,转变教育方式还需要家校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如何让家长打消顾虑、让学校措施行之有效、真正护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还需要时间来探索和检验。学生家长王映懿说:“多少是会有一点想法的,就怕运动时间过多影响到学习,但是我们会在家里合理地安排好时间,给孩子多一点学习的空间,配合学校把运动和学习时间安排得更好。”学生家长张雨表示:“我会每天让孩子穿上运动服和运动鞋,然后带上跳绳,鼓励他到操场上参加体育活动。像周末和假期的时候,我们也会带孩子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比如跑步、骑车、打篮球等。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壮苗行动”直击当下学生体质健康痛点,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探索,意义深远。通过体育赋能与制度保障,让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运动乐趣,以校园为沃土,培育出强健体魄的新一代青少年。要确保这项措施长期有效实施,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三方携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棵“幼苗”都能成长为“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