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州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本成率队做客大理州舆论监督热线访谈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就我州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河(湖)长制工作等相关问题和大家作了交流。
全州水利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州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本成介绍,“十四五”全州水利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水价改革、投融资改革、工程建设模式及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水利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前4年完成水利投资375.76亿元,今年预计完成50亿元以上,“十四五”累计将完成投资426亿元以上,是“十三五”完成投资217.55亿元的196%,全州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可以说,“十四五”全州水利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大理全面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水利支撑。
目前,我州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为统领,紧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布局,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统筹存量和增量,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重点,着力构建“一主两片、外引内联,立体调配、多源互济”的水网空间布局和“七江五河,五干五支”的现代水网主骨架。下一步,主要从6个方面着力:
一是优化配置,构建“水利白州”供水保障网。在滇中引水工程及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大理段)、鲁地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等重大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区域重大引调水、控制性调蓄水库等一批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互联互通、立体调配、多源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二是提升配套,建设“水润白州”农业灌溉网。围绕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区为重点,依托现有骨干工程体系及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灌区建设,积极开展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三是保护修复,筑牢“绿美白州”生态水网。通过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修复,开展“绿美河湖”行动、“幸福河湖”创建、“水美乡村”建设等措施,系统推进河湖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和水文化挖掘,打造河湖之美、擦亮生态底色,不断筑牢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四是洪涝同治,完善“安澜白州”防洪排涝网。通过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强化洪水风险防控,不断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洪涝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融合提升,搭建“智慧白州”数字孪生水网。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搭建具备“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网,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调控,水网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
六是改革创新,健全水网建管体制机制。强化依法治水、健全管理体系,构建事权明晰、运作规范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全州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州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山继菊介绍, 2024年,我们通过实施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全州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1278家河道外取水户均配备了相应的水表,并按照“一户、一表、一量、一档”进行管理,地表水年许可水量50万方以上、地下水年许可水量5万方以上的规模非农取水户在线监测计量覆盖率由24.11%提升至90.2%,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口在线监测计量覆盖率由20%提升至70%。但是仍存在规模以上取水户在线计量设施不全、数据共享度不高等情况。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取用水情况,完善全州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今年,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实施总投资330万元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年内实现年许可取水量50万方以上的地表水取水户、年许可取水量5万方以上的地下水取水户、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口在线计量监测设施全覆盖。目前,正在编制实施方案,计划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是严格审批管理。将取水计量作为取水许可审批及事中事后监管的条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取水监测计量数据在用水统计调查、用水计划执行、生态流量监管、水量调度管理、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等工作中的应用,切实强化数据支撑和共享。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要求的计量设施,并对其进行检定、校准、维护,是广大取水户的法定职责,州、县水务局将不断加大监督排查力度,一旦发现取水户,尤其是规模以上取水户未按要求进行安装及维护的,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立案、严肃查处。
全力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州水务局党组成员、农村水利水电科科长黄俊成介绍,今年,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全力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一是饮水安全保障方面。首先,我们会同县(市)政府,抓实农村供水保障动态监测,按月调度、定期排查农村供水状况,持续开展每日零报告制度。重点监测脱贫乡(镇)、脱贫村、供水薄弱地区、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和供水易反复人群供水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其次,我们争取到了933万元中央资金,开展179件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同时,我们还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对接,指导各县(市)做实做细应急供水方案,必要时,采取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凿井取水、应急调水、拉水送水等措施,坚决防止发生整乡整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守住农村供水安全底线。
二是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首先,建立政企共推机制,强化协同联动。由各县政府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定期会商,与合作主体协同解决问题。其次,积极推动落实资金要素保障,优化投融资方案。将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专项债券支持,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投融资方案设计。最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快项目要素保障审批,分批分类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上半年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三是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继续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最大限度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着力提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统一建设管理标准,不落一户一人。到2025年底,全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还未完成省级标准化建设的40个水厂工程全部通过省级以上评价。
四是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按照“政府监管、企业运营、专业管理、社会服务”的总体思路,以县为单位,科学确定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模式,优选专业化供水企业或专管机构,建立健全县域智慧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力争今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全州河(湖)长制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州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科负责人周健介绍,目前,全州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可以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是做到七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率先召开动员会议、率先组建了河长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率先上线运行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率先开展河(湖)长述职考评,建立“三维度”考评机制。
二是获得多项重要荣誉。第三方评价机制和洱海保护治理实践分别获评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州水务局获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集体,大理市1名河长获全国优秀河(湖)长,宾川县1名干部获全国河(湖)长制先进工作者,大理市上关镇1名河(湖)保洁员获评全国“巾帼河湖卫士”,洱海畜禽粪便收集员李春喜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评2024年“最美职工”,5部作品在“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奖,5所学校“河湖长+校长”活动、3件行政公益诉讼案、2件河湖库“清四乱”案例、1件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案例获评全省典型案例,洱海、剑湖晋级国家重要湿地、罗时江湿地被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大理市古生生态清洁小流域和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入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顺丰洱海”模式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推荐案例。
三是河湖面貌显著改善。美丽河湖走在前。全州累计建设县级美丽河湖140件,州级美丽河湖120件,其中,洱海、阳溪等30件河湖、水库获评省级美丽河湖。累计认定草海、剑湖、黑惠江等绿美河湖81件,其中,桂花箐水库、金龙河、雪山河、密祉河、草海、剑湖、黑惠江等7件河流、湖泊、水库获评全省绿美河湖标杆典型。茈碧湖2023年入选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成为云南省首个也是唯一入选试点,目前,已全部建成并顺利通过水利部成效评估。全州河湖水质总体向好,西洱河实现脱劣,洱海水质在持续干旱来水减少、旱涝急转的特殊气候和旅游人数暴增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优良,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连续三年达100%。
记者 何俊倬
节目时间:
每周三11:00—12:00直播
收听方式:广播频率FM102.7、FM99.9
收看方式:“风花雪月号”App“直播版块”或“政风行风”版块,《大理日报》第三版专题刊载
热线电话:
0872-2121027、2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