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以旅游闻名,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还有这里的建筑、小桥流水的环境,大家来了之后,都会有好的体验。”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习近平
与丽江市一样,大理州也以旅游闻名。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资源,目前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62个、历史建筑544处、文物保护单位638项(国保单位3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719项(国家级18项),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是云南省范围内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多的州(市)。
护好资源 守好根脉
为护好资源、守好根脉,大理州提出了“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的发展思路,将名城保护放在全州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位置,并制定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示范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木杏云说,大理州接下来将立足大理市、巍山县、剑川县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大理州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名城示范带为主轴、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3个核心,推动沿线的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一体化保护传承,努力构建具有大理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统筹连片保护格局。
现存的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西倚一字横列的苍山,东濒碧波荡漾的洱海,这种“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山水城格局,协调和谐、相得益彰,形成了“银苍玉洱”的著名景观。这一景观,是大理市荣获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全球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世界生态名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八项桂冠”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信心倍增。”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彩媛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剑川县沙溪古镇是大理州历史文化名镇的典型代表,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誉为“活着的文明标本”。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同样资源禀赋优越的剑川县沙溪古镇,也在积极探索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沙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施学良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为指引,抢抓“旅居云南”品牌建设机遇,坚持规划引领、打牢基础、盘活资产,将沙溪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资源变成可观、可居、可体验的文旅发展要素,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作为千年盐马古道上的文化明珠,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这为诺邓古村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诺邓镇党委书记刘国正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信心、务实担当,在古村景区保护管理上推陈出新,进一步加强对诺邓古村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用心守护古村原始建筑风貌,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交出合格答卷。
留住韵味 升腾烟火
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明代改为砖城,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有府城、卫城两个历史文化街区。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让巍山古城焕发新的光彩。”巍山县名城保护中心主任茶文学介绍,巍山县紧紧抓住“留、改、拆、补、管、融”6项措施,修复文华书院雕梁,守护圣火广场古柏,以“留”字定格时光,让六百年的街巷肌理在烟火气中绵延;把老粮仓变身非遗展馆,拆除违建重现南诏王宫旧影,面对新旧碰撞,用“改”与“拆”重塑空间;将青砖黛瓦的古巷深处和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博物馆、图书馆“补”入古城血脉;用扎染坊跃动的蓝白、咖啡馆悠扬的音乐等等,使古城生命力在“融”字中迸发。
春日清晨的沙溪古镇,晨雾未散,踏上玉津桥,远眺整个沙溪坝子,“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眼前铺展开来。走进青石板铺就的四方街,古戏台讲述着历久弥新的故事,马蹄声、铃铛声、商贾的吆喝叫卖声,仿佛茶马古道上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旅居沙溪古镇12年的一家客栈主人伍宏伟认为,要留住沙溪古镇的人间烟火气,可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比如打造茶马古道文化体验,让游客亲身体验马帮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通过举办文化研讨会、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古镇文化。可以适当融入现代科技和文化元素,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镇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走一走文盛街茶马古道,品一品密祉豆腐宴,赏一场弥渡花灯,听一曲《小河淌水》……到文盛街村,走走逛逛、吃吃喝喝,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近日,游客杨舒婷带着全家到弥渡县密祉镇文盛街村沉浸式“周末游”。
“文盛街村花灯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和《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县密祉镇党委书记罗莉表示,近年来,密祉镇以文化为魂,筑牢古村保护根基,修复了尹宜公故居、古驿道等遗迹,打造了马帮文化陈列馆,实施了生态治理、步道建设等工程;以产业为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下一步工作中,将深化品牌升级,推进旅游小镇综合开发,申报4A级景区,构建联动格局;将深化非遗传承,鼓励村民参与文创;将严格管控开发强度,确保古村风貌与生态和谐共生。
植入产业 普惠群众
近年来,巍山县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产业为重、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形成了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协调统一的工作格局,古城古建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文旅康养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毕波介绍,下一步,巍山县将围绕使“旅居巍山·慢享时光”成为知名品牌的总体目标,不断构建完善的旅居产业体系,实现旅居产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大理市喜洲古镇拥有千年历史,是白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它以保存完好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而闻名遐迩,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古村”“中国特色小镇”“云南十大名镇”等桂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古镇保护和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喜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志枭表示,在文旅融合实践中,喜洲镇积极推进“非遗+文创+旅游”发展模式,辐射周边众多村落,带动大量人员就业,仅匠志集民艺中心就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仅扎染研学、甲马拓印等沉浸式项目就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将重点推进停车场建设、乡村振兴项目、旅居产业发展等,助力喜洲古镇实现高质量发展。
诺邓古村至今保留着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
“古村风貌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发展的根基。”诺邓镇党委书记刘国正说,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充分发挥诺邓古村及天然太极自然景观等周边区域的独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解锁旅居、旅拍、旅游研学等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力争将诺邓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全力促进产业增值、群众增收。
[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