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若兰 尹亚萍
郭津荔,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洱源县园艺工作站高级农艺师。1999年7月,郭津荔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园艺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洱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2002年12月洱源县成立园艺工作站,她调至洱源县园艺工作站工作至今。是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一直扎根农村,服务为农。
3月20日,郭津荔做客由政协大理州委员会和大理州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全媒体直播节目《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就洱源县海菜花产业发展情况、现代农业产业及政协委员履职等话题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谈海菜花:洱源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典范
主持人:洱源县海菜花产业发展这两年进展很快,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郭津荔:洱源县拥有优质而丰富的水资源,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常年鲜有0℃以下低温(冬季库塘湿地无结冰),为海菜花产业发展提供了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洱源县的海菜花常年生长、常年开花,可实现周年生产,所产海菜花色泽翠绿、质感脆嫩、口感好、软糯清香、营养丰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海菜花,海菜花市场日渐拓展,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以来,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大理综合试验站联合洱源县积极开展洱海流域内产业转型探索,持续开展海菜花引种观察、海菜花标准化生态种植示范等。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原特色健康食品(洱源)创新中心成功将海菜花贮藏保鲜期稳定提升至12天,使海菜花能够到达更远的城市餐桌。同年,洱源县政府与上海蔬菜集团签订海菜种植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海菜花打通了城市销售的通道。2024年,洱源县种植海菜花3000亩,产量4800吨,实现产值3840万元。海菜花入选2024年第二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农产品。
2024年,洱源县制定《洱源县海菜花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规划至2028年实现海菜花种植规模2万亩,并在保鲜加工基础上,发展盐渍、罐藏脱水等实现加工率达50%、完成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耕农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建设,完成生产技术和种苗研发的科技创新,实现海菜花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的质量安全保障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目标。海菜花产业已经成为了洱海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主持人:海菜花产业的发展是洱源县在产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典范,它为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效益呢?
郭津荔: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海菜花亩产值可达1.44万元,纯收益可达0.89万元。相比较传统作物,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海菜花产业,因其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逐渐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而且,海菜花对水体污染较为敏感,是水质变化的风向标,是水质“试金石”,对洱海流域水质变化能起到一定的监测作用。
从“以湿养湿”角度分析,近两年洱源县湿地规模逐步扩展,财政承担着大额的租地费用和管理费用。在人工湿地发展海菜花种植,将破解湿地管理困难,实现“以湿养湿”。
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主持人:作为高级农艺师,请您跟我们聊聊洱源县在洱海流域农业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您对科技兴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实践和思考?
郭津荔: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第五次修订施行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对洱海保护从“开启抢救模式”进入“精准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阶段”,应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农业绿色发展,推广使用洱海保护治理的科研成果等。这些政策和法规统领着洱海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强化科技兴农,在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和钻研,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成立了洱海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研究院和系列科技小院,专门攻克流域面源污染溯源、农业增效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协调、作物养分的精准供给等课题,以科技助推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政府主导、科技助推的双重推动下,部分新兴优势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其中转型比较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菜花产业。
主持人:您认为在现代农业产业中,科技创新是如何体现的呢?
郭津荔:近几年,洱源县现代设施农业在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逐步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种类多样、种植结构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截至2025年1月,洱源县种植业设施农业面积3199亩,包含钢架大棚1228亩、智能温室590亩、小拱棚16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露地喷滴灌)1365亩,主要分布在坝区六镇乡,种植作物主要为蔬菜、水果、花卉和作物育苗等。2024年设施农业(不含露地喷滴灌)实现综合农业年产值6592.5万元,亩均产值3.6万元,比较露地种植,作物产值均有大幅增长,充分体现科技给农业产业带来的提质增效。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大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洱源县引入北京宏福集团,通过政企合作,建设大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项目以绿色生态为主线,以文化旅游为融合,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良好关系,打造系统化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选址洱源县茈碧湖镇海尾河东面,计划总投资11.55亿元,分两期完成。
目前,一期温室大棚建设已完成投产10万平方米。2024年采摘仅两个月就实现了产量500吨,产值1000万元。2025年1至2月,实现产量409.67吨,产值879.11万元。二期工程已完成用地预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7.59万平方米大棚框架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很快也能实现投产。宏福项目的建成投产,实现了洱源县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有效促进。
谈委员履职: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主持人:作为州政协委员,在委员履职方面,您是怎么做的呢?您在委员履职中,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郭津荔:我有幸当选大理州第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委员。回顾履职州政协委员7年来,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从习总书记关于农业发展、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领悟责任担当,从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的成绩中坚定信心,从政策和形势中创新举措,脚踏实地地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
我时刻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和重任,把工作中所看、所思、所想,不断总结,精心提炼,深思熟虑后提出关于农业发展方面的提案,2022年提出《关于洱源县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2024年提出《强化科技兴农,让科技助推洱海流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进一步为海菜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关于推进申报实施海菜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建议》等。
主持人:您的提案中对科技兴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很多思考和建议,能跟我们详细说说吗?
郭津荔:州委、州政府近两年强化科技兴农,在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部分新兴优势产业转型效果明显。但在产业急速发展过程中,会难以避免的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一是产业起步发展需要科学的示范带动,目前尚缺乏专项的项目扶持;二是生产中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有差距,很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的应用于生产实践等。鉴于此,我对洱海流域内新兴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两方面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安排一定的专项引导资金用于产业示范带动,安排专项研究课题支持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把产业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上引导,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现层层联动,引导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保障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科研部门及时制定并发布相关标准化技术规程,让产业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开展洱海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试验研究,对产业推广提出科学权威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加大新兴产业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让科学的管理方法深入人心。
主持人:请就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谈谈您的看法和打算,并作出您的履职承诺。
郭津荔: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我郑重承诺:作为政协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十二字要求,积极认真地面对责任与使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良种良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定期走访农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收集一线声音,及时传递政府关切;紧跟农业科技前沿动态,提升专业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学习政协理论知识,增强履职能力,为建言献策夯实基础。同时,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涵养道德品行,严格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珍惜委员荣誉,树立委员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