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博文 李润生
又有人被困苍山呼叫救援了!3月15号,苍山兰峰附近,一名因高原反应掉队的“驴友”被困密林,历经5小时艰难搜救后获救。这又一次引起公众对游客擅入苍山未开发区域而引发安全问题的思考——当“诗与远方”和生命安全相碰撞,究竟该如何平衡?
苍山十九峰谷深林密、云海翻涌、山花烂漫,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却总有部分“驴友”放着开放的安全区域不走,为追求“网红打卡”或小众路线,屡屡突破《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划定的禁区,去探险“找刺激”。由此引发的苍山救援案例屡屡上演——2022年,13人绕过检查点擅闯封闭区,最终失联;2023年,大理开展了30余次针对未开发区域的救援行动;2024年,一名“驴友”违规穿越苍山莲花峰,靠吃草根树皮苦撑后获救;更有游客因擅自闯入险境、坠崖,无法呼叫救援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野生向导”“寻求爬苍山搭子”等黑产链条潜滋暗长。博主们美化冒险,却淡化风险,吸引了众多缺乏经验的“驴友”铤而走险。许多游客对自然的认知停留在社交平台的滤镜里,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本质上是对大自然缺乏敬畏,是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当他们用运动鞋丈量专业登山者的领域,用手机导航替代专业向导时,危险已悄然逼近。
而更引人深思的是,这种“任性走野路”的背后,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消耗,这些消耗的公共资源该由谁买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至2019年,苍山共开展搜救183次,投入人员超1.2万人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此,众多网友表示,违规者的任性,也应该让他们自己买单。这样的观点其实有法可依,《云南省旅游条例》明确规定,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可处1000元以上罚款,造成救援费用需自行承担。但现实中,多数处罚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理州已启动“智慧苍山”工程,在重点区域增设50处红外监测设备。但技术手段终究需要与人的自觉形成合力,要减少这样冒险的“潜入”,还需多管齐下。相关社交平台也应结合地方法规对违规攻略和“黑向导”坚决封禁惩治,切断冒险诱导源头;相关管理部门也要继续对景区、入山卡点甚至是客栈酒店等公共场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执法部门应对那些明知故犯者坚决依法惩处,强化法规威慑力。
探索自然的前提是敬畏自然、遵守规则。每一次成功救援,不应成为下一次冒险的“底气”。只有当任性探索的代价足够沉重,“冒险家们”才会三思而行;只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守护生命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