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3月26日

游九鼎寺

□ 杨宏毅

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徐霞客离开洱海卫城(今祥云城),他在洱海卫城吃过早饭后,经西门往北,沿西山前行:“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由西门北向循西山行,五里,抵一村,其北有水自西峡出,遂随之入。一里余,稍陟坡,一里余,有村在涧西,曰四平坡。北转五里,渡溪桥,又北上三里,为九鼎山寺。又二里陟其巅,饭。”(《徐霞客游记校注》(下)第1006页)。在游记中,徐霞客十分详细地记录了离开洱海卫城后,经九鼎山到达云南县和宾川县交界的山川地貌。这段“流水账”般的文字,就是徐霞客在386年前写下的祥云、宾川山川地貌,记录了他渡过小溪上桥,到达九鼎山寺,在上面吃饭的过程。正是基于对这段文字的牵挂,促成了我的九鼎山之行。

蛇年大寒清晨,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澄澈纯净,驾车穿过风景秀美的小官村水库,在水库的尽头左转,办理了护林防火进山手续,进入了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到了九鼎寺的停车场。只见一座峭壁兀立在蓝天白云间,直面晨光气势不凡。左看右看,数了又数,就是找不够“九鼎”。找一块草皮坐下,再次拜读相关介绍。

九鼎山又名“九鼎云峰”、九峰山,有禁足、搅霞、峨眉、待山、中秀、透云、法台、狮吼、招鹤九峰而得名。清光绪《云南县志》中记有:“九顶寺,在城西北二十里,周遭九峰相属,若拱若揖,中一峰尤峻拔。寺建于唐,山顶有寺,高广可三四丈许,旧攀铁索乃升,游人若之。明嘉靖年间,僧明寂建层楼五,飞阁二,尤为奇胜。”

从停车场进山的路口,醒目地竖着一块石碑“九鼎寺南北塔”,石碑表明,九鼎寺双塔2013年10月23日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登高了望,北有游峰坝箐环绕,南与老尖山对峙,西有游峰坝水库,东有小官村水库。山体呈‘圆锥形’,南北走向,山区宽约1.5公里,海拔2080—2412米,相对高差332米。为燕山期霏细斑岩组成,土属黄棕壤,气候宜人,植被为灌木林。旧时,景区寺庙甚多,因毁于大火和年久失修,仅存双塔。”《祥云县地名志》1987年版有这样的介绍。

沿着陡峭的石径攀爬,几尊菩萨像各有自己的洞天。一路上看见不少石刻,石刻和周围的仙人掌、嶙峋怪石、长满红叶的树相生相存。走着走着,眼前的石径不再往上,而是往下延伸,可谓一波三折。一座近10米高的拱形门峭立在石径的西边山崖上,让人颇费思量,或许就是神仙闲暇时出入的门户?几个大一些的石窟里端坐着菩萨,有文殊、普贤和地藏王,几尊菩萨各有自己的洞天。下得石窟,在石径的尽头,一个U形的大弯之后,九鼎寺到了。

大雄宝殿前矗立的石塔就是南塔,北塔矗立在山坡上,与南塔相望。碑上有简介:“九鼎寺南北塔,位于九鼎山原九鼎寺内。南塔: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九年,为四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七米,塔身每级四面均有龛洞一个,洞内放置烧制二十八宿各一个。北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为六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塔檐均用二层方砖叠涩出挑,通高6.8米,两塔历史上曾几次维修。一九九二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它对研究当代的佛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走进大雄宝殿,格外静谧。东南一隅,有一棵古梅铁骨龙姿与九鼎古寺相互映衬。只可惜来晚了一点点,错过了古梅的盛花期,但茂密的枝丫间偶有梅花在寒风中傲放,倒也让人心旷神怡。据介绍,古梅为明朝嘉靖年间建寺时栽种,树龄约500年,高约10m、冠幅约7m、胸径约60cm,离地约1m处分桠5干,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盛开,花期长达3个多月,树枝稠密,繁花满树,蜜蜂恋梅,暗香袭人。古寺清幽,古梅静美,山上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故事。早在唐代,人们就开始在九鼎山兴建九鼎寺建筑群。明朝嘉靖年间,僧明寂建有层楼五飞阁,后又修建华严阁、昆卢阁、智光寺、玉峰庵、望春亭、碧霞庵、龙泉寺、三教阁、妙胜阁等。塔寺相映,奇观妙景。

明朝思想家李贽万历年间任姚安知府游九鼎山,曾在《九鼎山感元事》诗里描述:“元碑元碑风雨剥,古塔古塔九鼎错。”明文学家杨慎(杨升庵)游九鼎寺诗云:“路向羊肠转,云从马首开,半岩交草树,绝壁倚楼台,碧涧鸣函玉,丹丘问劫灰,佛缘甘吾寂,僧行厌喧嚣。野鹿衔花过,山禽荐果来;独搁尘外趣,人世莫相猜。”可见,九鼎山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文人雅士喜于游历的地方。无论酷暑寒冬,朝霞落日,登高远望,祥云坝子尽收眼底。山下小官村水库波光粼粼,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远离尘世,心事全忘,确实是一个幽静雅致所在。清朝诗人王谦曾有诗《九鼎云峰》描述其景:“得地居然临城外,观天却只在山中。朝阳洞口无关锁,利济桥头有路通。箐出桃花尘世界,庵连玉局梵王宫。白云老叟惟高卧,何必纷纷夕照红。”光绪《云南县志》载:“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

闲暇之日,静待山中,听晨钟暮鼓,赏晚霞映塔,在这里,你能感受到386年前徐霞客在九鼎寺吃完饭后急切下山到梁王山的心情。都说“一览众山小”,在这绵延的大山中间,最渺小的是看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