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磅发布,党中央为教育强国建设勾勒出宏伟壮丽的蓝图。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级教育部门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以“三个着眼”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着眼“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把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把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擘画了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着眼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3815”战略、州委“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强国建设在大理落实落细、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落实党委、政府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摸清、把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找准、把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抓实;要选优配强领导干部,压实主体责任,精准精细高效推进;要紧扣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健全完善和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整合优化资源力量,选优配强班子队伍,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有人抓、有人干、有成效。
着眼“人民满意”,深化改革促善治。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评价体系生动地比喻为“指挥棒”,指出“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一条明晰的解题路径。要增强调查研究的“脚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对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政策保障供给、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专题调研。要增强调查研究的“眼力”,以专题调研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教育经费保障、办学条件达标、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落实“双减”政策、激励政策保障等情况,并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要增强调查研究的“脑力”,通过对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对标省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对比当地教育发展各项指标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厘清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脉当地教育,精准施策,从政策供给、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深化教育人才引进、招生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以教育良法促教育善治,促进教育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着眼“高质高效”,健全机制兴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3月5日举行的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传来了好消息——今年将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点,优化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级中学,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要着力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要强化监督落实,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觉悟大抓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督导、专班视察、专题询问等手段,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以“高质高效”举措引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让高质量教育在奋进新征程中熠熠闪光。
(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宣传部、 大理州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