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杰斌 高文
剑川县抓实河(湖)长制,通过系统性治理、全域化协作、长效化管护,逐步实现河湖从治污攻坚向生态修复的跨越式转变。如今的剑川,河湖如碧带穿城而过,湿地似翡翠点缀其间,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构建全域共治格局
绘就责任“同心圆”
剑川县打破传统“单打独斗”模式,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政警民协同发力”的立体化治理网络。通过建立“河(湖)长+检察长+警长”联席机制,整合执法、司法、行政资源,形成闭环管理链条。与周边县区签订跨境河流联防协议,携手共护区域水生态安全屏障。各级河(湖)长带头下沉一线,通过“定期巡查+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同时,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河湖共管”模式,发动党员、志愿者、老协、乡贤等群体参与巡河护水,形成“人人都是河(湖)长”的浓厚氛围。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重塑水系“生命线”
剑川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针对每条河流量身定制“生态处方”。通过健康评估精准识别污染源,科学实施河道疏浚、岸线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在重点流域建设生态缓冲带,拆除违规建筑,恢复自然植被,让河道重现“岸绿波清”本色。针对农村污水治理难题,采取“集中处理+分散收集”模式,因地制宜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通过源头管控与末端治理双管齐下,全县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居优良等级。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江河安澜
剑川县将汛期安全作为河湖治理的“试金石”,建立“隐患台账+动态监测”双机制。对河道险段、行洪障碍物等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打通防汛“生命通道”。针对山区暴雨多发特点,配备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预警水位变化。在旅游旺季来临前,对沿河露营区、农家乐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督促经营主体落实防汛责任。汛期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一旦发现险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确保“零伤亡、零溃堤”。
培育生态文化
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剑川县将河湖保护融入基层治理和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生态教育体系。在古城街巷、田间地头设置醒目警示牌,用乡土语言传递护水理念。借助世界水日、河湖保护宣传周等节点,开展非遗文化展演、生态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白族调子、扎染技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节水护水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校园行动,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村带一乡”的示范效应。如今,爱护河湖已成为剑川百姓的自觉行动,民间自发成立的护河志愿队常年活跃在河道一线。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剑川县正以河(湖)长制为“金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通过构建“智慧河湖”管理平台、探索“生态银行”试点、打造滨水休闲空间等创新举措,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清波映照千年古城、碧水滋养秀美山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焕发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