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文旅产业要实现突围,就要打好“三张牌”。
打好“融合牌”,单一变多元。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以文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文旅的局限,在守住历史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立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深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内涵,厘清脉络,借力打力,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创新旅游场景,展现当地民俗风情。同时要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文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以及“行业产业+文旅”“文旅品牌+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将传统产品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让“文化+”发挥乘数效应。要打造好精品旅游项目,实施“一村一特色”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为载体,推出“非遗+旅游”“文创+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将各类资源串点成线,适时推出特色旅游路线,提升旅游的文化吸引力。
打好“标识牌”,流量变“留量”。文旅产业要想“长红”,关键是要提升辨识度,打造个性化的文旅IP,持续擦亮金字招牌。从山东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到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无不说明旅游目的地正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要摆脱无效的同质化竞争,就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以“地理标志产品+文旅”出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聚焦业态融合延伸,构建多元化宣传推广矩阵,借助各类演出活动、体育赛事,加大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软实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短期爆火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商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相关部门也要做出政策引导和谋划布局,加大资金扶持和褒奖力度,提供行业样板。
打好“致富牌”,风景变“钱景”。文旅“热”,消费“兴”,群众“富”,是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要把文旅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旅产业的设计者和运营者,做到“农享、农创、农聚、农养”,充分释放乡村内生动力。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群众主体性+利益共享性”发展模式,链接村民、集体、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冷链物流中心、电商孵化基地,推动农村土特产品变旅游商品,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文旅产业链增值收益惠及村民,让乡村文旅发展的红利真正落到农民手中,从而实现“风景变现”到“生态富民”的跃升。
(作者单位:南涧县乐秋乡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