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雄武
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银屏热播,坐落在大理苍山洱海间的凤阳邑,以亲和古朴的面目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瞬间光芒四射,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让海内外游客不远千里来到银苍玉洱间,一睹凤阳邑的芳容。
南腔北调的游人如潮水般涌入大理,走进凤阳邑,来到有风小院,了解许红豆在《去有风的地方》中曾经生活工作的小院。我亦是趁着春日好风光,赶到凤阳邑凑挤来了。
早春的凤阳邑,公路沿线的树木穿上色彩鲜艳的衣装,吐出嫩嫩的新芽,农田里的豆苗青绿青绿的,还未开出宛如眼眸似的豆花。
在凤阳邑村的北端,一座沧桑感十足的茶马古道牌坊前,几个美女姐姐摆出各种造型,以不同姿态兴致勃勃地摆拍美照。由牌坊自北向南行走,两侧是一幢幢古朴的白族民居,这里的民居建筑许多的围墙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支砌而成,又应了那句“石头砌墙不会倒”的老话。沿路是各式各样的摊位,有卖大理风味小食烤乳扇、凉米线、小锅饵丝的,有卖具有浓郁大理特色的旅游饰品的,有卖烤红薯、烤火腿肠的,也有卖烤茶用具的。
因有大量游客涌入,聪慧睿智的凤阳邑人把握发展大势,顺势而谋,将具有浓郁大理白族建筑风格的老屋收拾出来,装修整治成为客栈,茶肆,咖啡馆,仿佛沐浴在春风里。
随意走进一座古朴的院落,热情的主人便迎上来,详细介绍摆在院子里的陶器。跟随主人的手势,一排排散发着亮光,形态各异的陶器便展现在眼前。这里,不但可以买到家里日常生活器具,亦可体验陶器制作的乐趣,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另一座院落,许多客人正在炉火旁围炉而坐,有的悠闲地拿着土陶罐在火红的炭火上烤茶,有的一边悠闲地品尝烤茶,一边细嚼慢咽烤豆腐,有的端着茶杯,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有的边品尝云南烤茶,边细细品味国风茶点,有的怀里抱着一本书,一面品香茗,一面看书,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好生令人羡慕。一打听,原来,院内可提供中式纯茶、云南烤茶、围炉烤茶、国风茶点的服务,供不同需求的客人选择。
往前走几步,便见一家扎染博物馆。进得门来,只见屋里屋外全是以白族传统工艺扎染制作而成的布匹,雨伞,衣物等等,将朴实无华的民居渲染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宛如春天百花争艳的田野,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据主人介绍,倘若有时间,还可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此体验扎染带来的美妙感觉。
再往前走,就到了一家名为禾茶居的小店,毫不起眼的门脸,古色古香的座位,一位笑得一脸灿烂的美女姐姐笑盈盈地端坐吧台。随口一问,这里售卖窗边咖啡,客人可以进店慢慢地品尝,亦可端上一杯,漫步在石头铺就的茶马古道上,领略品尝咖啡的另一种体验。
当然,凤阳邑还有许许多多的院落,但要用一天体验完所有项目,真的是太难了。
倘若走得太累,又不想错过茶马古道的美景,客人也可选择骑马游玩,听着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一摇一晃,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间,让人有一种穿越感,仿佛回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说起滇藏茶马古道,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印象。无数人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为藏区驮去茶叶、糖、盐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茶马古道成为古代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文明,连接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凤阳邑村中古道上,鼎沸的人流,各色传统小食散发的浓郁香味,古朴无华的石板,无一不显示着人间烟火气息,让人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普通生活,领略大理的慢生活,体验这里的田园风光,风花雪月。
走走看看,一天的时间就飞速流逝,暗紫色的晚霞照在头顶,天色已晩。无奈,有风小院依然柴门紧闭,无法进入,甚是遗憾。为了不虚此行,游人只好纷纷走上前来,在有风小院门前合影留念,以此排解心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