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康复者的儿媳妇说:“医生们这样关心,我们一定把老母亲背回家。”
有个康复者的弟弟说:“感谢医生们对我哥的关怀,我们一定把他接回家。”
王长有,这个长住洋芋山的麻风康复者,时年六十七岁,双目失明,手足残疾,走路困难,孤身一人,无家可归。唯一的亲戚是妻弟,几年来的生活靠这家亲戚及病友们照料。李桂科便将他送至山石屏疗养院,安排专人照料他的生活。
洋芋山麻风村消失后,李桂科和医生们还多次到被安置的康复者家中探望、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看到医生们来,康复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泪花。他们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医生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才能得到这么好的治疗,以前我们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我们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有个洋芋山的康复者洪登才,是个颇有文才的人,他有感于李桂科和麻风防治医生们的敬业奉献,有感于他们的大爱无疆,便专门赋诗一首,并用红底金字写成一面锦旗赠送给李桂科,这面锦旗至今还收藏在山石屏疗养院。年深日久,很多字迹已模糊不清。李桂科将锦旗铺在水泥地板上,我拍照后反复识别。这面锦旗的书法为行楷,字迹儒雅圆润,全诗如下。
“敬谢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皮防股李医生大人台鉴:仰颜喜望明朗天,家家共乐尧舜年。道不拾遗共富裕,夜不闭户各安居。喜鹊声报春来早,患者回生重见天。春节前夕来慰问,无微不至胜娘爹。尊老爱幼好品德,和蔼态度非虚谦。翻山越岭足磨破,飞雪满身不怨天。以身作则带头干,每逢来山总当先。县内患者共瞻仰,望梅止渴早痊愈。率领皮防各医生,沿门访户送药医。日行千里不知疲,夜眠全盘挂心间。正规施治达痊愈,费尽多少心与精。生怕患者体内虚,服药再给营养费。人我如一非同情,十年一日始志坚。火海刀山敢闯上,满腔热情涌滔天。远道而来受饥饿,煮给六蛋付三元。区区小事体清廉,退还付钱硬不接。高尚行为实罕见,感报大恩是何天?爱吾之心胜保姆,救我重见此青天。扶伤救死人道高,可算当代白求恩。春美美春春光美,报恩恩报报党恩。再接再厉永不懈,终于哲要除病根。一九九一年春节,县内受治愈者全代表洪登才提笔共鸣谢!”
在这首打油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桂科和洱源县防疫站皮防科的同事们“翻山越岭足磨破,飞雪满身不怨天”的艰苦卓绝;可以感受到“生怕患者体内虚,服药再给营养费”的仁慈之心,“远道而来受饥饿,煮给六蛋付三元”的清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出自患者之口,是患者真实感情的体现和表达。
当年,李桂科一个人到洋芋山治麻风病,患者给他煮了六个鸡蛋,当时一个鸡蛋也就一毛钱,李桂科却付给三元钱,给洋芋山麻风村的患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干海子麻风村,位于云南省洱源县三营镇永乐村委会干海子。1959年成立牛街麻风院,选址干海子,又名干海子麻风院,累计收住麻风病人一百多。成立之初,修房费由病人所在管理区交纳。每个病人五元,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助,有耕牛四头、马两匹、母猪一头、小猪四只,政府给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四元,每年发给一套单衣。从山石屏麻风院调来康复者李安负责管理,由患者杨尊协助。医生和护理人员均是麻风病人,分别是西医杨洁清和中医李汉香,还有护理人员三人。
1963年,干海子麻风院撤并山石屏疗养院。有的麻风患者不愿进山石屏自行留下,便形成了干海子麻风村,管理人员为康复者杨仕龙,治疗由县卫生防疫站负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他们所需治疗药物派人到防疫站取。八十年代后防治人员深入村落调查研究,查病治病。1981年,在村病人十二人。洱源县防疫站皮防科医生进村体检,建立每人一份病历,给予氨苯砜规则治疗。1984年,加利福平治疗,每年进行查菌,判定疗效。至1987年,治愈十人,对还未治愈的两人,用联合化疗方案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治疗,效果明显。1990年,全部病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