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5年04月08日

洱源县:整合资源优势 激活发展动能

□ 通讯员 杨学坤 李月秋 杨蛟 段青芸

近年来,洱源县锚定“建设温泉康旅胜地、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发展定位,依托生态区位优势和地热资源禀赋,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助力“风光+”

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12月26日,洱源县大枫树光伏电站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投产后年平均上网电量约3.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72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7.88万吨、二氧化硫约2359.17吨、氮氧化物约1072.35吨……这是洱源县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洱源县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狠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加快以光电、风电为重点的新能源项目建设,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强化对新能源项目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从县级机关、涉企部门选派20名“驻企服务员”,进驻华澜(洱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6家重点企业开展服务,穿针引线、联动疏通,将收集到的企业诉求进行梳理后逐一向相关责任部门“派单”解决,全力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和全方位保障,推动新能源项目快速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有大唐、中电建、中核汇能、华澜等大型能源企业落地洱源县,建成新能源项目17个,其中,风电项目14个,总装机容量54.4575万千瓦;光伏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28万千瓦。

赋能“生态+”

农业产业发展绘就“新图景”

“我们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将海菜花卖到了昆明、成都、甘肃等地,海菜花既是‘生态菜’,也是我们的‘致富菜’,每年可为种植户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播早育茂高兴地说。

洱源县立足建设“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的目标,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上,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5个,其中,有机食品20个、绿色食品22个、地理标志3个。全县种植梅子10万亩,建成梅子万亩乡镇2个、千亩村28个,年产量达2.04万吨,梅产业综合产值2.13亿元,梅农年收入5108万元。种植苹果3925亩,种植绿色水稻5.84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奶牛存栏31431头,生鲜乳年产量约17.97万吨,年产值6亿元。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右所镇松曲村成立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以湿养湿”模式,流转土地建设湿地库塘种植海菜花、水果莲子等3000多亩。在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帮助下,成立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产业生态研究中心,成功将海菜花贮藏保鲜稳定期限提升至12天,产品首次进入上海市场。

融合“地热+”

康旅产业发展跑出“新赛道”

“牛街乡有60户村民经营着温泉民宿,客房总数947间,床位数1732个。2024年,全乡共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0多万元,‘85.5摄氏度的乡愁’已成为一张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的亮丽名片。”洱源县牛街乡党委宣传委员施淑君介绍道。

洱源县紧紧围绕“建设温泉康旅胜地”的发展定位,编制《洱源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温泉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按照“一核四区多组团”布局,发展“温泉+旅游”“温泉+康养”“温泉+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全新产业体系,先后建成岩栖阁、泰美时光、梵山鱼、雀居温泉客栈、朴山·野奢森林温泉酒店等一批中高端温泉民宿和温泉酒店,大理地热国成功申报为云南省职工疗休养第一批承接机构,“温泉之都·水韵洱源”IP持续升温。同时,推行“党组织+协会”模式,成立旅游行业党委、普陀泉党支部、牛街乡温泉旅游行业党支部等旅游民宿行业党组织,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每名党员、协会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多家会员单位,开展“1+N”结对帮扶,协调解决文旅项目等发展难题。2024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71.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9%;旅游总花费91.09亿元,同比增长16.6%。今年1至2月,全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3.0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旅游总花费15768.98万元,同比增长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