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欣蕊
3月30日,高原的阳光格外明媚。当拉姆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时,她的人生正在开启崭新的一页。
拉姆的右膝关节置换手术在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骨科顺利完成。术后,拉姆在骨科病房观察一周后,便转入康复科接受系统的关节功能训练。令人感慨的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位藏族阿妈先后在祥云和香格里拉两地完成了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而这两次手术,都由同一位医生执刀。
3月14日,香格里拉飘起细雪,气温骤降至零度。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七里诺杰拨通了祥云县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张朝凯的电话:“这样的天气,手术还能照常进行吗?”“一定来。”张朝凯的回答没有半分迟疑。挂断电话后,他立即向医院报备行程。想到患者拉姆特意从最偏远的羊拉乡赶到香格里拉市等候手术,张朝凯更坚定了决心。风雪再大,也阻挡不了他奔赴手术台的脚步。
两个月前,祥云县人民医院为藏族群众拉姆成功实施了左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的拉姆惊喜地发现,原本疼痛难忍的左膝如今活动自如,这让她迫不及待地想尽快完成右膝手术。多年来,双膝的严重疼痛让她连最基本的跪拜都无法完成,这对一个虔诚的藏族信徒而言,是难以言说的遗憾。
善良的拉姆渴望重新跪拜祈福,但想到再去祥云县手术不仅路途远、花费大,还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思虑再三,她拨通了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七里诺杰的电话求助。于是,便有了祥云县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张朝凯这位“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顶风冒雪、奔赴香格里拉为拉姆完成手术的感人故事。
拉姆的家在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她家所在的村落位于滇、藏、川三省交界处,当地有句俗语形容这里:“人在天上走,鹰在脚下飞,猴子看了掉眼泪”,道尽了这片横断山脉腹地的险峻,陡峭的峡谷、蜿蜒的悬崖路、随时可能滚落的飞石,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生死考验。
对拉姆而言,前往德钦县城的200多公里山路已是险象环生,而远赴大理州祥云县就医,更似跨越千山万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双膝钻心的疼痛让她无法完成藏族最神圣的跪拜仪式,这种刻骨铭心的身体痛苦与精神煎熬,让她对手术的渴望愈发强烈。
3月15日清晨,当张朝凯医生风尘仆仆出现在病房门口时,拉姆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汉族医生,不仅冒着风雪远道而来,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分文未取,专家会诊费、手术费全都免了。在拉姆饱经风霜的脸上,泪水无声地滑落,那是感激,更是重获新生的希望。
在滇西北高原的德钦县羊拉乡,刺骨的寒冷是这里永恒的底色。年平均气温仅4摄氏度的恶劣气候,让这里的居民常年与严寒为伴。“我们村里像我这样关节疼的人太多了”,拉姆抚摸着刚做完手术的膝盖说,“走路都困难,更别说跪拜了。”常年累月的寒冷侵蚀,让关节疼痛成为这个高寒山区最常见的顽疾。
手术结束后,张朝凯医生没有立即返程。看着病房里其他等待治疗的藏族群众,他决定留下来,与当地医生一起规划骨科专科建设。
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七里诺杰此前已在祥云县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在此基础上,祥云县人民医院计划在香格里拉设立骨科专家工作站,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方式,为藏区培养本土骨科医疗人才。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让更多像拉姆这样的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